今年夏天,不時會播出內陸城市遭遇暴雨襲擊,內陸變“大?!钡南ⅲ┯赀^后的城市內澇也成了大眾調侃的笑料,戲稱這些城市因此提高了知名度。
從武漢的“每一位武漢人上輩子都是折翼的武昌”,到“去北京看海”、“去南昌垂釣”,以及“長沙的海景版新八景”,再到近期“南京的江河湖海”,調侃之言接二連三,而夏天還沒有結束,哪個城市會成為下一個“大?!边€不得而知。于是,許多人不禁發出了“今年夏天水太多”的感慨。
與這些“灌水城市”類似,證券市場也爆發了一場“灌水潮”,它像傳染病一樣在證券市場散播開來,這就是券商華而不實、聳人聽聞的研究報告。從此前的中國寶安、寧波聯合、深國商,再到近期的涪陵榨菜、東阿阿膠以及前些天攀鋼釩鈦研報“放衛星”事件,都令廣大股民記憶猶新。
券商研究機構變身“水神”
也許反用“與時俱進”來形容券商研究機構最恰到好處,它們不但“灌水”與時俱進,而且造“門”也多,券商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誤導行為,也因此被戲稱為“研報門”。
屢屢發生的“研報門”事件,將相關券商研究機構一再推向風口浪尖。本應遵循獨立、客觀、公平、審慎原則的投資研究機構,如今則由于一份份“瑕疵研報”,成為外界熱議焦點。
連續出現的“研報門”事件,也使股民對研究報告的權威性和客觀性產生了懷疑。一位老股民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坦言:“都是騙人的,我現在再也不看研究報告了?!鄙踔劣芯W友調侃稱券商研究機構是“水神”。
攀鋼釩鈦188元的悲催
近期,銀河證券發布了有關攀鋼釩鈦的研究報告,通過與其他三大礦業巨頭“股價/每股資源價值”比較后,對攀鋼釩鈦開出了高達188元/股的目標價,高出當前股價十余倍。在此消息刺激之下,攀鋼釩鈦一度被巨量買單拉至漲停。
7月15日,撰寫該研報的分析師王國平發表“修改版”,將原先研報給出的未來188元/股目標價,調整為56.12元/股。當天,3家機構席位集體“出走”攀鋼釩鈦,合計賣出1.56億元。而該份研報旋即將攀鋼釩鈦置于被動態勢,為進一步核實研報相關事項,該公司股票已于18日起停牌。而該公司股票在7月20日復牌之后連續放量下跌3日,股價被打回原形。
銀河證券雖然強調,對研報內容的更正不影響推薦攀鋼釩鈦的最終結論,但即便如此,該研報在目標價計算上所犯的低級錯誤。難免不令外界對其研報的嚴謹性產生質疑。
而翻查今年以來的多份“爭議研報”后不難發現,相關研究機構在調研分析過程中大多是紙上談兵,未對調研標的進行實質性調研和溝通,便作出武斷結論,個別研報因此遭到了相關上市公司的嚴詞否認。
“研報門”害人不淺
股民楊先生因為讀了平安證券、湘財證券、國泰君安和信達證券有關《中國定安房地產和新能源的價值明顯低估》等類似報告后,信以為真,在今年2月20日,分別以每股24元買入中國寶安3.5萬股和以每股23.35元買入3.33萬股,價值共約162萬元。但從買入日到3月4日11時,已虧損18.67萬元。
“如果之前承認沒有這個礦,我肯定不會買。就是看了報告才買的,沒想到短短幾天就虧了近20萬。不止是我,我的好幾個朋友都買了,都虧得很厲害。這些報告,誤導我買入了這只股票,造成了我的損失,他們是不是應該賠償?”他在接受采訪時,氣憤地說。
以上4家券商在研究報告中,都無一例外地肯定了中國寶安擁有豐富的石墨礦資源,今年1月18日到2月22日,中國寶安的股價由13.60元漲至24.90元。3月15日,中國寶安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沒有石墨礦。隨即股價應聲回落,兩天內先后出現4.47%和6.71%的跌幅,大量股民因此受損。此事也揭開了今年“研報門”的序幕!
信譽度嚴重透支
不少券商都在研究報告的最后附上了“免責聲明”,這是否意味著他們無須對報告的準確性負責?對此,有律師表示,“免責聲明”只能免除對分析結果準確性的責任,但對事實陳述部分無法免責,否則就是“霸王條款”。
雙匯復牌事件無疑是一些券商研究機構自己打了自己耳光。在雙匯發展復牌前夕,國泰君安、銀河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和興業證券曾發表“推薦、買入評級”的研究報告,而公司股價在復牌之后,卻連續兩個一字跌停。
本應遵循獨立、客觀、公平、審慎原則的投資研究機構,被一份份不實的研究報告透支著自身的權威性和客觀性。捕風捉影,實地調研不足成為機構研究報告不實的最大原因。
一家轉投私募的分析師透露,現在很多研究報告并非建立在實地調研基礎上,而是對著財務數據,根據行業估值水平,結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預判,完全是閉門造車。甚至有一兩個明星分析師寫出報告了,部分分析師就跟風模仿。他表示,業內早期的一些扎實調研的精神,現在已經很難見到。
而利益的趨使,也使一些券商研究機構對研究報告有所偏向。目前,基金公司的分倉交易傭金是券商研究所對公司的主要貢獻。根據Wind咨詢統計,去年60家基金公司總共為93家券商貢獻了62.41億元的傭金收入。對于基金重倉的股票,券商研報一般都會給予推薦或買入評級。
沒有了實地調研,沒有了客觀公正,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是利益至上,如此對信譽嚴重透支,這樣的研究報告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