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補鐵的Q&A
Gina
Q:孩子需要多少的鐵質?
A: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鐵質的量都是不同的。
初生嬰兒在4~6個月大之前都能夠從母乳中攝取到足夠的鐵質,但這時候的媽媽也要注意繼續攝取一些孕前的維生素。而吃奶粉的嬰兒則要注意要給他選擇一些加強鐵質補充的奶粉。
6~12月大的嬰兒每天需要11毫克的鐵質,所以一歲前的寶寶除了吃母乳之外還要增加一些加強鐵質的米糊或奶粉等補充。
1~2歲的兒童每天需要攝取7~10毫克的鐵質。
青春期的男生每天應該攝取11毫克的鐵質,而女生則需要攝取15毫克的鐵質為青春期月經的開始做好準備和補充。
Q:孩子缺鐵可生什么病?
A:孩子缺鐵可致缺鐵性貧血,3歲內的小兒最常見。多在3、4個月以后,胎
儲鐵用完,母奶含鐵少。小兒面色變蒼白(以唇、眼瞼、指甲最明顯),食欲不振,煩躁不安,活動后呼吸急促、脈搏加快,還可有肝、脾腫大,異食癖,小嬰兒大哭時可有呼吸暫停(背過氣);幼兒及學齡兒童可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上課做小動作等。還可致免疫功能降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輕癥血紅蛋白9~11克/百毫升,中度6~9克,重癥6克以下。紅細胞小,為小細胞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為全世界單一營養素缺乏癥中發病率最高者。除嬰幼兒外,青春期少女及孕、產婦與乳母也多見。
Q:什么食物含鐵多?什么鐵容易吸收?
A:含鐵多的食物包括動物中的肝、瘦肉、魚、血、蛋黃……;植物中的黑木耳、大豆、小米、綠葉菜及海產中的海帶、紫菜等。
食物中的鐵分血紅素鐵及非血紅素鐵兩大類,血紅素鐵容易被人體吸收,吸收率可為非血紅素鐵的約5倍。如對正常成人的研究,對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平均吸收率約為25%,非血紅素鐵約為5%。血紅素鐵為動物體內所含,如肝、瘦肉、血、魚中的鐵;非血紅素鐵多為植物所含,如豆、綠葉菜、木耳中的鐵;但蛋黃中的鐵也屬非血紅素鐵,因蛋黃中含磷多,所含鐵也不易吸收我國居民食入鐵不少,但血紅素鐵很少,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相當高。
Q:什么食物可促進鐵的吸收?什么食物妨礙鐵的吸收?
A:維生素C(VC)及含VC多的食物如鮮水果、鮮菜等可促進鐵的吸收,因二價鐵易吸收,食入者多為三價鐵,VC可助三價鐵轉化為二價鐵:鈣、鞣酸等可與鐵結合成不被吸收的化合物,因而妨礙鐵的吸收。故缺鐵貧血病人治療用鐵劑常同時給VC,飯前后吃水果有利于餐中鐵的吸收。鈣劑與鐵劑勿同服;茶中含鞣酸多,飲濃茶妨礙鐵的吸收,曾見兒童有飲濃茶習慣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Q:兒童服鐵過多會引起什么嚴重后果?
A:補鐵不當或一次補鐵量過大,都有發生鐵質沉著癥或鐵中毒的危險。尤其是兒童服用過多的鐵藥品,會引起嚴重的后果。
鐵中毒可直接腐蝕胃腸粘膜,以致出現嘔吐、腹瀉、黑便、腹痛和胃腸炎等癥狀,甚至可以發展為消化道出血、急性腸壞死并發生腸穿孔和腹膜炎等情況。服鐵過量還會使血液中出現游離鐵,發生休克和心力衰竭。過多的鐵也可進入細胞內,破壞線粒體,使肝臟及神經系統受損害,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小兒突然出現上述癥狀,而又懷疑其有服用過量鐵的可能時,應及早送到醫院搶救。
鐵中毒的危害性很大,因而正常小兒不應長期服用鐵劑。缺鐵性貧血的小兒,服用鐵劑也不應超過3個月。
關于QA
有些傳染性疾病已經絕跡,寶寶還用再接種這些疫苗嗎?
由于免疫接種的實施,多數疾病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發生率可能降
到了非常低的水平。這并非意味著傳染那些疾病的細菌及病毒已經絕跡,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或地區可能還很普遍,旅游者可能會將這些病菌帶過來。很快得到蔓延。如果周圍的人群都接種了疫苗的話,那么感染上傳染病的幾率就會降低。
接種多種疫苗,會傷害人體免疫系統嗎?
免疫系統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外來抗原,比如在進食時都會將各種細
菌引入體內,讓免疫系統不停接受各種抗原刺激,加上現在不斷有抗藥性細菌出現,破壞了人體的防護網。而據有關研究表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弱,足以安全有效地應付疫苗對免疫系統構成的挑戰。疫苗不會削弱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反而會增強嬰幼兒防范嚴重疾病的能力。從總體上看,大規模的接種確實發揮了防范效果。家長不要以為健康投資就是給孩子買所謂的健康食品,在兒科醫師眼中,給孩子最有效的健康投資就是接種可免于病痛的疫苗。
為什么有的預防針要打幾次?
人得傳染病后,身體內能夠產生抗體,一般可以抵制第二次再得同樣
的病。預防針就是按照這個道理,將各種病原微生物通過人工的方法,使其毒性減低,制成疫苗,注入人體,使人得一次“輕病”。與自然得病相比較,預防接種使人所產生的抗體量要少些,維持的時間也短。因此,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再打一次預防針,把預防的作用加強—下,使抗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便起到防病的作用。
打了預防針就百分百保險嗎?
不一定。目前沒有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絕大多數疫苗的有效率
在95%以上,但支氣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較低,大約為70-80%。
而且每人對疫苗的應答、反應不同,可能也會發生免疫失敗或疫苗副反應等不盡如人意的事。因此還是要注意保護好寶寶,在傳染病流行期避免到人多的場所。但接種疫苗后發病明顯比沒接種過的人病情輕很多。
打疫苗后多久出現癥狀可能是疫苗導致?
目前所用的疫苗之中,B型肝炎疫苗是副作用最小的種;副作用最大
的是百日咳疫苗,有相當高的比例會有發燒與其它反應。
一般而言,非活性疫苗的反應大多是在接種疫苗
、二天以內發生;活性疫苗則因為需要一段潛伏期才會出現癥狀,一般是在一、二周之間。所以如果接種腮腺炎疫苗以后隔天就出現腦膜炎或者接種百日咳疫苗一周以后才發燒,都可以判定這些癥狀與疫苗無關。最后,我們還需要考慮到癥狀持續的時間,一般像發燒反應都只會持續一、二天。所以如果接種了百日咳疫苗之后,持續發燒了一周,就必須檢查是否有其它原因了。
怎樣減少疫苗接種后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后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于每個孩子的體質
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后,可能會出現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痹癥糖丸;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后二至三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