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能用一群鵝換王羲之的一幅墨寶,人們非得搶破了頭。所有人都覺得《晉書》里記載的那個道士,用一群鵝換了王羲之親手抄錄的《道德經》,真是太值了。
王羲之喜歡鵝,是眾所周知的。但換鵝一事似乎不這么簡單。王羲之年紀輕輕就知道在人家登門選女婿的當口袒腹東床,扮足了風流倜儻,說明頭腦相當精明。所以他和人換鵝,給人的感覺就有些復雜。
據《宋書》記載,東晉成帝在位時,有鵝現身于錢塘,被人捉住專程進獻宮廷,可見鵝是稀罕物。東晉大將軍劉毅年輕時,向時任司徒右長史的庾悅要塊鵝肉吃,庾悅死活不給,兩個大老爺們兒自此竟結下了梁子。過了些年,劉毅時來運轉當了領導,現世現報,把這個庾悅打壓得抬不起頭,搞得庾悅竟抑郁而死。而庾悅最初之所以舍不得那塊鵝肉,只是因為鵝肉貴。
既然鵝如此珍稀,那么家里有幾只活蹦亂跳的鵝,顯而易見,生活已經不止小康,而絕對堪稱豪富。這么一說,那個道士也沒占王老人家的便宜。
據宋朝趙叔向的《肯綮錄》記載,兩晉南朝之前,鵝在南方并不多見,到了唐宋時期,鵝在淮河以北仍很罕見。物稀則價貴,以至于唐時的鵝每只賣到二三千錢。鵝貴,鵝毛也跟著水漲船高,用精挑細選的鵝絨毛輔以布帛縫制成的鵝絨被價格不菲,只有富豪之家才買得起。
自打東晉就很貴,到了唐朝依然貴的鵝,到了宋朝,供需關系似乎有了一點變化。
蘇軾曾說過,“錢塘人喜殺,日屠百鵝”,說明那時鵝的數量并不少。即便考慮到文人的夸張天性,就算一天殺不到100只而只殺了二三十只,數量也是不少的。況且,政府還曾因民間殺鵝過多而下令禁止,此事記載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里:“民間競食雞、鵝、魚、蝦之屬,害命多過百倍,可令斷三日,生命微物悉禁之。”
宋朝史志學家羅愿則記載了普通百姓使用鵝毛被的情況:“邕之南多熟鵝毛為被,取項、腹軟毛蒸治之,如稱畦納之。其溫軟不下綿纊,且宜小兒衣中云。”在唐朝只有大款才用得起的鵝毛被,到了宋朝,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居家旅行必備之良物,說明鵝的數量肯定是多了。
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明朝,鵝依然值錢,鵝肉還盤踞在名貴食品排行榜。清朝詩人王世禎的老父親在明朝還沒滅亡時做官,后來在御史崗位上退休,某巡按為表達人走茶未涼、世間有溫暖、人間有大愛的真情,擇日登門拜訪。王老太爺盛情款待,飯桌上就有一盤鵝,但是只偽裝鵝──把鵝腦袋和鵝屁股切了下去,用雞腦袋和雞屁股代替。這個小伎倆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當時吃鵝肉實在是太奢侈了,堂而皇之地把一只整鵝端到飯桌上,傳出去會影響官聲。畢竟一個是退休御史,一個是在職巡按,不吃鵝吧不夠檔次,吃吧還是要小心一點,以免惹上腐化墮落的罵名。
這么一看,早年王羲之書換白鵝,絕不是盲目入市,人家是做了一次很靠譜的固定資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