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上那些事,真讓人匪夷所思,一雙筷子讓一代名將命喪黃泉,而一張餅也能讓人丟了官。
武則天時期,朝廷有位官員叫張衡,雖是令史(俗稱吏員或胥吏)出身,但官階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級,就成了三品官員。唐朝的三品是個什么級別呢?如果拿現在的官職來對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級或副部級,三品就是正部級了。不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員如能加上“同平章事”頭銜,還是實質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場上,從四品到三品是個很難爬的坎,就像現在的軍官從大校升到少將、地方干部從廳長升到副省長一樣,難度都非常大。
這個張衡對領導可能最講“忠誠”,工作能力也很強,做事也肯賣力,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優點或特殊背景,否則像他這種吏員出身的本來屬于“工人編制”的辦事員,要轉為干部編制并爬到四品高位,是難乎其難的。張衡卻不然,不僅讓人眼紅地當上了四品高官,而且吏部也已把他列為三品官員候選人,一應晉升材料都已準備齊全,就等報到門下省審核通過,然后由皇帝下達任命書了。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衡卻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十分低級的錯誤:有一天他參加朝會回來,看到路邊有人賣蒸餅,剛出籠,熱氣騰騰的,就沒能管住自己的胃,買了一塊充饑。這事正好被一位工作認真負責的御史看到了,回去之后便寫了一份報告,彈劾張衡買蒸餅吃的行為有違官員行為準則,損害了朝廷高官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請求女皇嚴肅處理。
古代臣子參加朝會天不亮就得出門,沒有時間也沒有胃口吃早點,碰到朝會長時,往往要幾個小時才能結束。退朝之后,多數官員還得去本部門處理公務,所以他們常常要餓一上午。唐太宗貞觀初期,皇帝責令有關部門在朝堂外廊設食,為參加朝會的全體官員免費提供一頓工作餐,這才解決了他們的餓肚子問題。張衡退朝之后還空著肚子,顯然是工作太忙或有急事必須趕回本部門處理,沒有時間享受皇帝賜予的美食。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在如今的人看來,張衡退朝途中在路邊攤子上買塊蒸餅充饑,根本就不是什么錯誤,相反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連飯也顧不上吃的生動體現,這樣的好干部,理應受到表彰才是。可武則天見到御史的檢舉報告后,卻覺得張衡餓肚子事小,有損領導形象事大,于是大筆一揮批示道:“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眼看就要到手的三品官帽就因為一個蒸餅告吹了。
這個讓人覺得搞笑的故事記載在唐人張鷟撰寫的《朝野僉載》卷四中。原文是:“周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入三品,已團甲。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遂落甲。”
所謂“落甲”,就是吏部把張衡的升官材料從待審材料中抽出來,不予上報審批,這是相對于“團甲”而言的。很顯然,“團甲”就是吏部把那些即將獲得晉升的官員材料分門別類進行匯總,各為一甲,然后一起送到門下省審批。
這個故事不僅有點搞笑,而且還會讓不明底里的人感到納悶:御史彈劾張衡是他不該在路邊攤子上買蒸餅吃,武則天批示中點到的卻是張衡的低微出身問題,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能扯到一起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多費些筆墨。
唐朝繼承隋朝官制,九品以上官員共分三十個等級,總稱為流內官,是國家正式官員;而介于品官與庶民之間的吏員,則被稱為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擔任低級職務的人員。在唐朝的各級政府部門中,吏員的數量雖然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官員人數,但他們并不屬于干部編制,只能算個工人或以工代干。吏員做的事情雖然遠遠多于品官,勞動強度也最大,可以說是各個機構和部門中實際辦理公務的人,但他們的地位不僅相當低下,而且一旦做了吏,就難得有機會成為品級官員,因而就有了“老吏抱案死”的說法。當然,在唐朝,吏員中的少數人,也可以因為資歷和才干,經過考試合格后幸運地由吏入官,升遷到品官的行列,稱為入流。張衡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
吏員入流后,身份地位雖然發生了變化,但被授予的職務都是一些最低級的執事官或散官,人們常常以“冗濁”一詞來形容這類由流外入流的官員。他們中的極少數人縱使工作很有成績,日后混上了高位,人們從骨子里還是瞧他們不起,社會上對他們的看法仍然很難改變。他們自己也十分自卑,生怕有人打聽本人的出身。如新、舊《唐書》都記載:張玄素在隋朝曾擔任令史一職,唐太宗卻不知道,于是顯得很關心的樣子,當面問起他的做官經歷。張玄素羞愧不安,難以啟齒,但又不敢拒絕回答。離開后,張玄素連路都走不穩,臉色如死灰一般,整個人都失去了精神。褚遂良知道此事后,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唐太宗,勸誡他不能如此輕慢侮辱朝臣。
說完了“吏”,還需要簡要介紹一下“市”。
只要對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城市格局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古代的城邑被劃分為若干區,政府區、居民區和商業區是嚴格分開的,都用高墻圍著。唐朝初期以前,貨物買賣大都在國家設立的固定市場中進行,市民不能涉足政府辦公場所,官員也不能隨便進入市場,那些達官貴人,對市場更是“鄙而遠之”。于是逛市場的都是平民百姓,在市場里面混的,都是一些“市井小人”。士農工商,古代商業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張衡倒好,退朝后不僅從市場邊經過,而且不顧身份和地位,親自在小攤子上買了塊蒸餅,然后騎在馬上無所顧忌地吃起來,這種不懂禮法、有失身份和風度的行為不是大大有損領導干部的光輝形象嗎!剛好張衡是吏員出身,御史發現這一情況后,自然會高度重視并及時向上舉報了。張衡既然不能脫離“市井小人”本色,武則天在批示中說他“是流外的小吏出身,不許升任三品”也就毫不奇怪。在當時那個年代,武則天的思想算是比較開放的,用人也能不拘一格,但對張衡“吃餅事件”的這份批示,還是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普通市民的極端蔑視。
所以說,讓張衡倒霉的罪魁禍首,確確實實就是路邊那個餅攤子,張衡丟掉三品官位,也確實與買了這塊蒸餅吃有密切關系。如果這個賣餅的人不把攤子擺到路邊來,而是像其他商販一樣,規規矩矩在集市里經營,張衡即使路過這里,也不會被熱氣騰騰的蒸餅所吸引,最后自然就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了。如果有人認為張衡在小攤子上買塊餅吃就得到這種嚴肅處理,是當時的御史權力太大或沒事找事,或者張衡之前大概得罪過彈劾他的這位御史,因而被打擊報復,那就完全錯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官員不能親近市場的現狀很快就有了改變。“安史之亂”發生后,唐玄宗逃到咸陽縣,過了中午,還沒有吃上飯,楊國忠親自到市場上買來幾塊蒸餅,他才沒有繼續餓著肚子趕路。另外一個例子或許更能說明問題:中唐時期的宰相劉晏,清早入朝,冷風刺骨,寒氣逼人,就買了幾塊熱餅捧在手中邊取暖邊墊肚子,還贊不絕口說道:“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唐玄宗吃市場上買來的蒸餅雖是無奈之舉,但這兩個例子至少可以說明:唐政府對官員逛市場購買物品并不像以前那樣嚴格禁止了。
張衡如果晚出生幾十年,就不會因為買塊蒸餅吃而丟官了。
鏈接
武則天朝中趣事
天堂鳥
天后好諂
武則天在朝廷中地位日漸鞏固后,在宮中與高宗皇帝并稱“二圣”,被高宗皇帝封為“天后”。也許是女人特有的天性使然,她特別愛聽好話,于是就有好事之徒想方設法討好于她,以求私欲得逞。有一次,襄州人胡延慶用朱砂調漆,在一只大烏龜的腹部寫道:“天子萬萬年。”以此冒充天生神物進呈朝廷。有一個叫李昭德的大臣,指斥其偽,用刀將那幾個字一刮而盡,并要求將騙子胡延慶交付司法機關治罪。武則天聽了匯報后說:“這也不是什么壞心眼呀!”于是傳令不予追究。
赤心石
武則天好祥瑞,圖吉利,因此天下百姓為求恩賞,絞盡腦汁投其所好。有一次,東都洛陽的一個百姓,在洛河灘上看到了一塊石頭,他不經意間將石頭擊成兩半,發現這塊石頭的中心是紅色的,于是趕忙將這塊石頭獻給武則天,并介紹說:“這塊石頭有忠于皇上的一顆紅心。”武則天一聽大為高興。這時,大臣李昭德提醒武則天說:“這塊石頭有忠于皇上的一顆紅心,難道其它石頭都要造反嗎?”武則天雖有所覺悟,但仍不怪罪獻石的人。
吉兇不預
武則天朝中拾遺張德家添了一個男孩,心中很高興。為了表示慶賀,就偷偷地宰了一只羊來招待前來賀喜的同事。張德的同事,職位稍低的杜肅受招待時,偷偷將一塊肉藏到懷里。離開張家以后,他立即上表武則天,檢舉揭發張德違反屠宰的禁令,要求將他治罪。第二天上朝,武則天見到張德,就問道:“聽說你添了個男孩,很為你高興。但是,你招待大家的羊肉是從何而來?”張德一聽,知道被人告發,趕緊叩頭請罪。不料武則天說道:“朕嚴禁屠宰殺牲,但有紅白喜事的人家不在此禁,所以朕也不會怪罪你。只是勸你一句,從今以后再招待同事,也應見人下菜碟。”同時,將杜肅告發他的奏折讓張德觀看。朝中大臣看了,都盛贊武后英明。杜肅也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羞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