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又在一場秋雨一場涼的季節里,上演人心惶惶的一幕舞臺劇。媒體不斷報道的降價樓盤的售樓部,遭到前期高位接盤的業主的襲擊,更讓人感到這個曾經買到手就賺錢的好營生,如今正在樹倒眾人推。
一線城市遭到寒流的襲擊,成交量大幅度萎縮,價格打折的行為愈演愈烈,正有2008年年末那種寒氣逼人翻版重演的情勢。連潘石屹也稱,沒有想到上海率先降價。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最高報告顯示,10月第二周被監測的35個城市中,28個城市的樓市成交量同比下降,8個城市的成交量跌幅在50%以上。其中,長沙同比跌幅最大,達到76.43%;其次是揚州,同比跌幅達73.02%。重點城市成交量均同比下跌,其中深圳跌幅最大,達65.03%。遙想當年,深圳曾經是2008年領跌全國的風標,如今一線城市全線松動,中國樓市的近景的確難熬。焦慮與躁動,可能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樓市的主旋律。
這次樓市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管理層已經意識到貨幣超發對整個經濟破壞非常巨大,歐債危機和美債信用危機已是前車之鑒。因此,管理層在一定層面上遏制了大量投機性貨幣進入持續樓市的“錢塘潮”。如果一些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撐不住,短期內降價促銷也在情理之中。
降價潮蔓延,令記者們感到驚訝:知道開發商“扛不住”,卻沒料到他們會如此“扛不住”。第一財經的記者調查顯示,繼龍湖、星河灣之后,越來越多的房企正前仆后繼地投身降價大潮。其中,不乏綠地、中海、華潤等超大型房企,降價幅度更擴大至20%至40%。另有中型房企與代理機構密談整體出售項目,價格為目前市場售價的七成左右。
或許前期業主們也沒有想到,市場變化如此之快,所以,當他們的價值縮水之后,第—個反應就是自覺不公,圍攻售樓部。一個樓盤的業主,一個月前買房和現在買房,三十八萬蒸發了,他覺得很不公正。
但問題是,樓市—直漲,前期業主就覺得可以公正了嗎?對于無房者要買房來說,一直漲對他們也不公正的。其實,經過2009-2010兩年暴漲之后,中國樓市確實已經有非常危險的征兆了,即如果再不調整,整個市場就會崩潰。主動理性的調整,可以阻止整個中國財富的大縮水,能夠促進樓市健康的發展。試問,有誰見過“只漲不跌”的價格呢?但就整個房地產市場長期來說,市場機會依然存在。“摔摔更健康”,調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像股市2007年那樣的瘋漲,結果將整個股市的后勁都透支殆盡了,現在習慣性陰跌加暴跌成為股市的常態,樓市不能學股市。應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理性的調整,否則,股災之后下一個便是樓災。
至于樓市是不是已經到了拐點,中國樓市是不是迎來了一些的調整階段,只能說尚未可知。主導權在政府手里,特別是在銀根上面。如果銀根大松動,貸款大量的冒出,市場逆轉并非不可能。但是,從近期高層表態來看,這種可能性近期似乎不太大。溫家寶總理要求鞏固樓市調控成果,稱目前處于關鍵期。可見,近期樓市的資金鏈還要持續緊張。
至于國際形勢,最近又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心腹大患,美國人不可能坐視不管,重新樹立美元的地位,是利比亞勝利之后要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這也是以金融立國的美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新樹立美元升降機的幅度和方向,對中國經濟影響很大,對我們的樓市資金鏈負效應更大。
和2008年一樣,高利貸吞噬了很多開發商,如今高利貸輸送給樓市的資金危險已經很大。很多高利貸崩潰的原因就在于樓老板跑路了。試想,需要有多大的利潤才能彌補高額的借貸成本?這些成本還能像2009年都轉嫁給購房者嗎?這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