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魯菜的鮮成,川菜的麻辣,粵菜的清淡精細……你卻很難用簡單的幾個字形容閩菜。
人說單單閩菜這—大菜系又可以分為好幾個小菜系,以甜酸口為主的福州菜系、以海鮮口為主的閩南菜系、以成辣為主的閩西菜系。
就說說福州菜。很多初來此地的人,在福州的餐廳點菜,一定會額外叮囑廚師,“千萬別放糖”!甜——是福外屎留給食客的第一印象。雖然歲月變遷,食物也幾經改良,而正宗閩菜菜館的做法依舊。對于老福州人來說,不放糖基本上就跟做菜不放鹽一樣,甜已經是一種習慣、一種口味了。
這就是傳承。
其次是色,福州屎中的代表不管是肉還是魚,都通道加入紅曲酒糟配料入菜,諸如荔枝肉、香糟瓜魚、連特別考究刀工的螺肉也不放過,于是成就了淡糟螺片。善于用酒糟是福州菜的主要特征。除了善用紅糟,閩菜還常用蝦油、沙茶、辣椒醬等調味,如醉糟雞、紅糟肉、茄汁燒鷓鴣、糟汁汆海蚌等。善用獨特調味,使得閩菜味道奇特,卻也別具一番風味。
如有去過福州人家,若老人掌勺,都能端出幾盤像樣的閩菜,然而這樣紅紅的一盤上來,如果不說菜名,還真有點不敢動筷子,然而吃得第一口就欲罷不能的人也不在少數,著名文人、閩菜擁躉者郁達夫就是其中—位。上個世紀初,郁達夫任職福建,留下《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可見閩菜的滋味在他看來是妙不可言的。
再有就是閩菜講究食材,尤其是湯料考究,但凡精細一點的菜,絕對少不了慢火細燉,這一點大概是受了粵菜的影響。曾有巧廚娘,煲一手好湯能暖熱男人的胃,自然也就留住男人的心。然而陜節奏的現代生活,已經將煲湯的廚娘也變成職場女強人,那種精刀細工、文火慢燉,等候夫婿的田螺姑娘恐怕也越來越少了吧?
軟爛葷香可遇不可求,而清淡鮮嫩則被特別強調。閩粵地理相連,現在連菜系風味也越來越接近了,放眼望去,遍布生猛海鮮的招牌,難怪一代閩菜烹飪大師強木根會將傳統佛跳墻改良成海鮮佛跳墻。
閩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則是“佛跳墻”。關于佛跳墻由來的版本不少,流傳最多的當屬“缸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可見這道菜真正的魅力。時光荏苒,清同治年間的“三友齋”酒樓現在是福州最繁華中心的“聚春園”;內容也從以雞、鴨、肉等葷類為主改為以海參、魚翅、鮑魚等海鮮為主;掌勺的從當年佛跳墻的創始人鄭春發變成現在廚師長楊偉華,從打雜開始,20年,他已經是這座百年老店的頭把掌勺。
如果說聚春園是閩菜的嫡正,那么文儒九號則是讓閩菜得到了創新。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福州多了幾個以“九號”命名的餐廳,之所以引人注意不僅僅因為名字統一,所在之處皆環境優雅:江濱九號、文儒九號,王莊九號……不是臨湖就是臨江,要么就是高宅府邸。
文儒九號坐落于文儒坊,是三進大宅,雖是古宅,經業者整修后,卻重煥光彩。花廳前有假山屏風,廳后有茶室品茗。傍晚時分,紅燈籠照亮門檐,透著漆門,傳來古琴聲聲,神秘又貴氣。
文儒九號做的是地道閩菜,不管是雞湯汆海蚌,還是淡糟香螺片,亦或是常見南煎肝都在這里體現著廚藝人的刀工。環境悠然、刀工精湛,叫絕的還是口味。文儒九號慣用閩菜的獨有調味,卻經過改良,即便是外地人也能適應。聽說,文儒九號的閩菜大廚出自于聚春園,正宗而傳統的閩菜當然也在這里得以延續。
在川菜、湘菜大一統的當下,閩菜以它獨特的魅力仍然吸引著眾多食客的味蕾。閩菜盡管低調,但作為八大菜系之一,必有它博大精深的道理,當然也不僅僅只有“佛跳墻”這一道名菜。菜館常聽老福州這樣概括閩菜:湯湯水水,黏黏糊糊,甜甜蜜蜜。找一家地道的閩菜館,在那里你完全能找到這樣的感覺。
ToP:
斗轉星移,福州人的口味受外來菜系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川菜、湘菜、粵菜遍布大小街道。不過如果去找,也不是沒有,除了聚春園大酒家,春華大酒樓算是有閩菜名廚主理的餐館;而主打平價海鮮的黃歧海鮮連鎖餐廳等新派閩菜風頭正勁,位處閩江北江濱公園的天水酒樓也是品嘗傳統閩菜的一個好去處。
福州幾家典型閩菜館:
聚春園大酒店
理由:百年老字號,傳統閩菜的金字招牌。
春華大酒樓
理由:閩菜強派傳人主持,雞湯汆海蚌是傳統與新派結合的典范。
福州大飯店
理由:隸屬聚春園集團,閩菜傳統流派。
天水酒樓
理由:傳統與創新兼營,還有無敵江景坐擁懷抱。
欽榕大酒家
理由:屬于比較傳統口味的閩菜流派,特色如干鮑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