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港名家國畫展
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旅港名家國畫作品邀請展”10月14日在福建省美術館開幕。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會長施子清攜32位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會員、共計80余幅中國畫精品赴閩參展。
施子清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辛亥百年之際,很高興能回到福建家鄉舉辦書畫展,此次作品皆出自名家之手,希望借高水平的作品向福建鄉親做匯報。更期望能透過閩港兩地交流,得到福建美術界的寶貴指導意見。
活動主辦方之一的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范碧云表示,在施子清和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的支持下,閩港之間的文藝交流與合作,不僅推動福建文藝事業的發展,也密切了閩港之間的關系。據介紹,籌備8個月的“旅港名家國畫作品邀請展”以閩港兩地地域特色和現實題材為主,反映旅港名家對閩山閩水的熱愛,以及香港人民的精神面貌、山川變化和鄉土風情。在題材、技法和風格上,既繼承傳統又探索創新,體現了深厚的功力與素養。
胡安·米羅作品展在西班牙巴塞羅納開幕
近日,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胡安·米羅基金會舉辦了胡安·米羅(JoanMiro)作品展,此次展覽是20年以來最全面的胡
安·米羅作品展,共展出了170多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刻、紙上作品以及素描等,展會由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巴斯羅那胡安·米羅基金會共同舉辦。
胡安·米羅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也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藝術代表了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種風格,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主題來源于記憶和夢境,即有機的超現實主義。帶有怪異和幽默的特征,包括扭曲的形體和古怪的幾何結構。他企圖要毀滅理性和邏輯的主宰,把無意識和非邏輯心靈的沖力從中解放出來,且探測不可見領域和視覺世界的奧秘。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都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讓人覺得比日常所見更為真實。
里希特《蠟燭》千萬英鎊成交
近日,佳士得在“弗雷茲周”推出的戰后當代專場拍賣落槌,不負眾望,再一次創造了佳績,實現總銷售額3807.035萬英鎊,接近6千萬美元,這個成績緊逼此前的最高估價3.94千萬英鎊。53件拍品成交47件,價值率高達92%,成交率近89%,1件作品賣出千萬英鎊,10件拍品逾百萬英鎊,可以說47件拍品中15件賣出了百萬美元以上的價位。
而買家們更是來自全球范圍內,當然歐洲買家仍然占據了數額最多的49%,北美買家占38%,值得注目的是有13%的買家來自亞洲地區。“在—場拍賣上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如此之多的亞洲藏家。”佳士得歐洲區域戰后當代藝術主管Francis Outred發出如此驚嘆。
對比較佳士得2007年10月的專場所創的3.9千萬英鎊的紀錄,本場專場無疑是成功的,那場拍賣提供的拍品近110件,這次的紀錄同時也是去年同時期專場銷售額的近兩倍。
成都文交所推出類證券電子交易系統
近日,成都文交所在呼和浩特完成電子交易平臺遠程試驗性交易,據悉,一旦電子交易平臺推出,成都文交所會員日后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像炒股—樣,只要輕點鼠標便能及時進行藝術品資產權益份額的買賣,同時,藝術品交易規則跟A股一樣,實行T+1(買票后一交易日可賣出)制度,每天漲跌幅10%,這也意味著成都文交所將突破以前柜臺交易的地域限制,業務范圍拓展至全國。
此外,登陸該系統不僅能看到每個藝術品資產包的收盤價格、現價等及時信息,還提供藝術品資產包的基本信息介紹、最新提示等內容,同時,申購、交易、撤單都能通過這個系統完成。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
毫無疑問,何多苓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進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藝術充滿了一種獨特的詩意與詩性,這與他整體的藝術修養特別是關于詩的理解深度有關,與他沉浸于時間的維度之中的生活狀態有關,更與他敏感于生命的存在的視覺感受方式有關。從八十年代到今天,他的藝術始終圍繞著表現人的精神性狀態這一主題,從現實感受上升為心理意象,從具體的肖像個體演變為抽象的生命形態。他為所畫的人物、人體、景色罩染了濃郁的詩意,更重要的是,在詩意的人物造型、色彩色調、筆觸肌理中貫注了作為作品本質內涵的詩性。在某種程度上,何多苓的畫是對時間的抽象,被抽離了時間的空間因此彌散著漫幻的氣質。
在當代藝術不斷變更媒介和形態的情形下,何多苓難能可貴地堅持了對繪畫的守望。他的繪畫從“敘事”的“刻劃”走向“體驗”的“書寫”。他的繪畫過程保持了“心”與“手”的最佳冥契,由此使得心理意緒隨著書寫的展開變為畫作中連綿的痕跡。松動的筆觸,黛藍的色調,閃躍的形影,無邊的空間……這些繪畫的語素,交織成何多苓的“感性主義”風格。
追溯·在現——張新權油畫作品展
出生于1962年的張新權,就像大多數出生于60年代的藝術家一樣,既有熱情卻又渴望溫情,充滿理想卻又忌諱浮夸,內心持重卻又積極變化,他們的藝術和人生同樣都帶有明顯的“烏托邦之后”的文化烙印。
所謂“烏托邦之后”的一個顯著標記就是“歷史感”,而情感風貌的這種變化無疑也延伸至張新權的藝術創作。張新權的很多創作都與中國近代史有著某種顯見的關聯:一些作品是對當時圖像的直接移用,如2008年創作的《中山艦》;還有一些作品雖然圖像來源相對復雜,但是畫家所表達的仍是場景的歷史性,如2003年創作的《十里洋場》、2004年創作的《有軌電車》、2006年創作的《蘇州阿》等等。從表面上來看,“老照片”是這些作品的圖像資源,但是張新權的創作意圖并非僅僅是對那些恢弘多變的時代場景或者跌宕沉浮的時代人物等作出的如實敘述,卻是重在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在更安靜、更理智的語境氛圍中與前者相毗連。在張新權看來,所謂的“歷史感”必須是承認距離的,也就是說藝術家通過創作要到達的不是針對歷史的如實再現,而是借助于新的闡釋就此生成新的認識。
“水墨情懷”蔣易修攝影藝術展
蔣易修的攝影作品取于現實的、當下的風景,將水墨的意境于其攝影畫面中進行適切的融合,展現一種現代人眼中的水墨觀。《水墨情懷》展中的作品主要攝于中國南方福建以及北方的吉林。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線條元素、韻律與生活期間的生物情感在影像中互為搭配,如真似幻,表現出大自然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情境。
在數字相機日新月異的今天,圖像處理軟件的發達大大降低完或一件攝影佳作的門坎。然而,再好的攝影器材或專業的圖像處理技術,少了懂得思考、觀察的攝影家,是無法捕捉住感動、展現美感張力的真實瞬間,而剩下的,只是失去靈魂的有色畫面。然而,蔣易修的作品展現的或是書法用筆的精妙,或是水墨暈染的奇特,或是帶著飽含哲思的空靈,無論哪種形式,這種獨樹一幟、帶著自我思考的畫面及構成,都會引起觀者內心強烈的共鳴,欲與之一起探索現代水墨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