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本身沒有一種既定模式,也因為藝術沒有明確的“職業”導向,市場上沒有既定選擇,所以年輕的藝術人要還原到最基本的生存反應,鍛煉出勇氣、忍耐、學習溝通和思考。
10月21日,在藝術青年小許多次真誠的邀請下,記者驅車40分鐘,來到位于福州倉山區某漆藝機構。這家由幾位藝術青年自發組建的工作室,被周圍林立的小商鋪“包圍”著。貨車高分貝的喇叭聲、路邊人嘈雜的叫賣聲,在這里合成了一種“混響”。
當記者推開兩扇大大的鐵門,幾位年輕的小伙子,正在專心創作一幅漆畫,交替揮舞兩支沾滿顏料的畫筆,漆的味道彌漫在這間由廠房改造的藝術區域內。這多少和記者之前設想的場景有著較大的差距。
自從“北京798”大獲成功之后,全國各地屢現廠房中建藝術區的事。在一般人眼中它已是一種時髦,其實,它本身也是藝術家為了交流而自發“扎堆”。當然,這和大批藝術青年的經濟實力不無關系。
在記者來到的這個“藝術倉庫”中,你可能無法想象這里有兩位80后的漆畫作品已入選全國漆畫展。這個又寬又高的空間,既是他們10多位:潛心創作的寶地,也是他們生活居住的場所。在創作中,他們是快樂的,然而這其中的辛酸,也只有他們才能體會。
“想當畫家,可也得填飽肚子吧!我們還沒有名氣,賣不了畫,只能兼職,這樣才還有希望。”在福建師大老校區一家高考美術培訓班代課近一年的美術院校畢業生劉鑫說道。
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從近幾年來的就業報表可以看出:中國畫專業作為一個非實用性美術專業,社會需求量較小,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對于這個專業又不現實,一般就業方向主要是高校、研究機構和其他各類學校,在市場上活躍的“80后”寥寥無幾。
體制內是多數人的夢想
一位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的鄭老師告訴記者,多數美院學生畢業之后,為了藝術之夢,選擇了高考美術培訓的工作。在福建師大老校區附近的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美術培訓班中,通常老板會聘請幾名美術院校的同學給自己打工,教授美術。而在經營培訓班之余,他們則將時間全部用在藝術創作上。培訓班每月收入頗豐,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而言,走出去的平臺和推廣渠道非常重要,而資本的積累,也為鋪就自己的畫家之路打下了基礎。“這是目前福建美術畢業生的多數選擇。”小鄭說道。
雖說是多數選擇,但也是無奈的選擇,更多人的希望是進入高校成為一名老師,或是進入體制內的畫院等機構。
“進入畫院,畫家夢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雖然不代表水平會比其他學生高,但平臺和起點完全不一樣了。”這不是某個人的心聲,它代表了很多人。對國畫系的學生而言,就業很多時候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而在畫院這樣的專業機構,首先不用擔心生計,其次畫院會為畫家創造各種有利創作的環境,并進行推廣。“更關鍵的是,眼界高了,觀念變了,成為畫家就水到渠成。”一位大四在校生在和記者談到這個話題時,眼睛亮了很多。
“如果不是當時獲得了高校正規編制,我沒有想過回到家鄉。”一位就職于閩江學院藝術系的青年女教師在與記者的交流中說道,自己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當時也有著很多選擇。不過高校有著豐富的藝術資源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在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個人的創作,個人成功的機率也比單打獨斗的藝術從業者多了很多,因此她回來了。
“曲線救國”
當然,除了成為藝術個體戶,去高校任教,去藝術機構,還有很多的人選擇了改行。從事廣告設計、做美編、玩動漫,離實現畫家夢想越來越遠。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曲線救國”,他們一般從事的還是美術的衍生行業,不過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在藝術越來越講究商業利益的今天,“畫家夢”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生計奔波的犧牲品,“你有多久沒有拿起畫筆?”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設計、學動漫出身的人,要比純藝類的找工作更容易許多。”身邊一些學設計出身的朋友,他們的生活質量明顯不低。小資生活不僅僅是用來形容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物質世界也有保障。以平面設計這一職位為例,通常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比純藝專業的要來的簡單許多。而在正職之余,兼職做設計也讓他們的荷包鼓了不少。他們不像是部分“藝漂”還需父母供養,親朋資助,或是依靠伴侶,女的在工作,男的在創作,存在生存的危機。
不過,學藝術的人,畢竟是感性的。“職業”對于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解讀。總之,你可以要名,也可以要利,也可以要生活、要藝術,或者你什么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