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到黃文廣之前,就喝過他種植的本土咖啡。看著咖啡包裝上的“四菜一湯”土樓,喝著純正的咖啡,這就是南坑咖啡留給人們的特殊印象。
南靖是漳州的一個縣。2006年,52歲的臺商黃文廣第一次踏上大陸,便與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臺灣做了半輩子建筑工程的他,從此決定改行從事農業。
育菇大王
來到南靖后,他聽從了弟弟的建議研究培育杏鮑菇,“這也是幾經考察之后才決定的。”黃文廣說,杏鮑菇是近幾年來才培育出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由于肉質肥厚口感似鮑魚,故深受人們喜歡,但市場價格比平菇要高3-5倍,于是,2005年他創辦了漳州天綠菇業有限公司。
很快,黃文廣的杏鮑菇就叫響品牌,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熱銷。經過增資擴建,他的公司一年可以生產出30噸杏鮑菇,已經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杏鮑菇生產企業。
黃文廣創業成功,讓整個縣城都知道有這樣一個來自臺灣的育菇能人。
轉種咖啡
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許多游客通過山梅公路到土樓所在的鎮上旅游,途經南坑。“這是一個商機”。黃文廣意識到,這個情形很像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休息點,但要靠什么吸引游客留下?
一次回臺灣,他去咖啡種植非常有名的云林縣古坑鄉度假,因為當地搞咖啡種植使得旅游業也異常火熱。自2003年古坑舉辦了首屆咖啡節后,古坑旅游一炮而紅,小咖啡屋、農家旅社吸引了大批游客。“這就是休閑旅游的基本模式,而在大陸,雖然咖啡正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目前尚無一處以咖啡文化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景點。”黃文廣當即決定帶些古坑的阿拉比卡咖啡苗到南坑試種。在黃文廣看來,南靖和古坑一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咖啡生長。
2008年底,黃文廣投資500萬美元組建了漳州天綠咖啡食品有限公司,建成300多畝咖啡園,其中100畝作觀光使用,200畝為種植園,并成功注冊了“南坑咖啡”商標。也許從沒有人在這里種植過咖啡,剛開始試種咖啡時,當地世代喝茶的農民認為“這種東西不一定賣的出去”。“賣出去的信心我有,然而咖啡的產業鏈很長,從種植、烘焙到銷售,哪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為了保證品質,黃文廣專門從島內著名的咖啡之鄉臺南東山區請人過來全程指導。在他的帶動下,現在南坑鎮已經有400多戶農民種植咖啡,年產咖啡豆2噸,一畝的純利潤可達1萬元。這就是用臺灣種苗、技術和大陸水土成功培育出的“南坑咖啡”。黃文廣說,他現在已開發了600多畝咖啡園。他還決定繼續擴大咖啡種植面積,培訓當地農民種植2000多畝咖啡樹。
搞休閑度假村
咖啡園現年產臺灣引種的優質咖啡豆2噸,依靠土樓游客的消費帶動,咖啡豆不用出家門就已供不應求,一年可為觀光園創收80萬元。
如今,黃文廣成功實現當初把游客留在南坑時的夢想。去年11月,全省第一家咖啡博物館在他的咖啡園落成使用。各式咖啡壺、咖啡豆、咖啡烘焙機等一應俱全。許多到土樓的游客,都會到這里坐一坐,喝咖啡或買咖啡。不僅能了解到咖啡的歷史、文化及制作工藝,還能親自動手煮一壺現磨咖啡。
咖啡園還開辟了餐飲區、露營區,并種植了大片薰衣草。黃文廣計劃,未來建成一個滑草場和小木屋區。從單純發展食用菌到種植咖啡到做特色農業,黃文廣有著創業的遠見卓識。現在,黃文廣想在山上建設小木屋,開辟露營以吸引年輕的游客。
黃文廣介紹,在臺灣古坑,咖啡節一年比一年辦得熱鬧,為古坑鄉帶來超過10億新臺幣商機。去年10月份,南坑也成功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南靖)咖啡文化節,進一步加強了與臺灣咖啡業界的交流與合作。黃文廣說,南坑種植咖啡的歷史雖然不長,但隨著咖啡節的舉辦,客人的往來,或將讓南坑的咖啡超越農業、商業屬性,多一分人文氣息。
借鑒:臺灣現代休閑農業模式
將臺灣農業先進技術和發展理念帶到南靖,黃文廣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廣泛認同,現在有不少當地人都跟他學著種植咖啡,黃文廣也很樂意將咖啡苗賣給他們,并傳授經驗。
黃文廣認為,傳統農業已經過時了,兩岸農業合作必須朝著現代經濟農業方向發展,而旅游休閑農業將很有前途。“這方面,臺灣已經做的非常好,在臺灣由“政府”出頭組織農會,產品冠以農會的名義,由農會組織收購、加工銷售。這不僅便于組織管理,也增強了產品的公信力,更方便打開市場。”
據了解,休閑農業對福建而言,雖然還是新概念,但也早有發展,并且涌現出一些不錯的典型。例如漳州的天福觀光茶園,包含石雕園、觀光茶園、服務區三個部分,集觀光旅游、生態休閑和茶文化傳播為一體;又如廈門海滄的日月谷溫泉,利用當地資源,成功開發一個集餐飲、住宿、休閑為一體的溫泉休閑點。對此,黃文廣認為,福建休閑農業雖然涌現出不錯的典型,但與臺灣相比,特別是從創意和軟環境來看,福建的休閑農業只能說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