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產業集群不是靠政策導向就能夠發展起來的,而是市場長期競爭的結果。北京金融業的優勢條件在于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其最大的弱點是市場活力匱乏。北京金融業要真正達到“金融立市”,就必須增強微觀金融主體的市場活力來大力發展金融產業集群。
[關鍵詞] 金融產業集群 市場活力 金融創新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區域競爭優勢不斷強化的某類公司和相關機構的空間集合,是支撐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金融產業集群是指金融產業的各種機構和企業根據橫向競爭和合作關系以及縱向專業化分工,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區而形成的具有聚集經濟性的產業組織。金融產業集群綜合了金融市場以及金融企業的功能,形成一個穩定、有序、持續的金融生態組織,從而在金融整合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等方面具備金融市場或金融機構所不擁有的整體競爭優勢。
北京金融業在全國金融發展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北京作為全國金融資源的壟斷中心以及國內外大型金融集團的總部所在地,有天然的決策壟斷優勢。作為功能上最具優勢的城市,可以打造立足華北、環渤海經濟圈進行區域內的集聚,建造地區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以此促進金融產業升級,最終輻射全國。因此,探討北京金融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及其集聚特征,對于建設地區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促進北京金融產業集聚的國際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產業集群的內涵以及研究述評
金融產業集群是指金融企業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在特定地域通過正式或非正式聯系而形成的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在空間上高度集聚的企業群體。
國外研究金融產業集聚比較早的是金德爾伯格(1974)。他指出,金融市場組織中存在著規模經濟,這促使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選擇一個特定的區位,形成了金融市場的集聚力量。Mcgahey(1990)等認為,金融服務機構和產品的集中化與全球化決定了金融服務機構在其他的國家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時,必須考慮區域內的成本和優勢、優秀的金融人才、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政府監管和稅收政策等。Porteous(1995)運用信息流理論分析認為,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徑依賴和不對稱信息這些背后力量是金融集聚區興衰的決定因素。Audrestch and Feldman(1996)等經過研究發現,知識技術的外溢效應隨空間距離的擴大而下降,這也有利于集群內金融企業的經驗共享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Gehrig(1998)從金融產品流動性和信息敏感程度角度分析認為,對信息較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與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區,從而形成金融產業集聚。
二、北京金融產業集聚特征
北京金融產業具有“二重結構”并存的特點,即傳統的國有壟斷方式是產業結構中的一極,非國有(金融FDI、股份制等)是產業結構中的另一極。以前者為權重,金融國有化是北京金融產業的突出特色,從而滋生了金融市場的“政策市”現象。在政策導向的金融市場中,北京金融產業集群與國際相比存在很多的差距,產業集群競爭力較弱,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金融市場集聚功能欠缺
北京發展金融業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北京的金融資源非常豐富、北京的金融歷史和文化非常厚重以及北京的優勢非常明顯,有國家的“一行三會”即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這些金融管理機關在北京。有工、農、中、建、郵等中國前五大銀行,有中國人保、人壽、再保險等一批有影響力金融機構,有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等一批國內領先的證券公司,這些金融機構聚集在北京是非常雄厚的資源。但是,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在功能上的集聚并沒有顯現,而僅僅是在規模上的空間集聚。金融市場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資源配置功能和金融服務功能兩個方面。長期以來,北京是以政治金融中心為主的非開放型的市場化金融中心,而不是利用市場配置金融資源。具體而言,從投融資功能來看,長期以來我國以銀行市場為主導進行間接融資,而國外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資金的配置與使用更有效率。我國傳統的融資方式無法充分滿足投融資的需要。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引進來”的企業有巨額的資金需求,需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融資。北京金融市場規模龐大,為國內外企業的投融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北京市金融機構(含外資)存貸款余額為例,2007年存款余額33700.3億元,貸款余額19861.5億元,居全國之首。北京金融市場潛力巨大,但沒有輻射全國的金融市場,需要提高交易效率,制定公平的市場規則,逐步提高其金融市場功能。
2.產業集群創新能力滯后
在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創新與學習已成為金融產業集群不可回避的選擇。金融產業創新能力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創新能力差距,二是業務創新能力的差距。2008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46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評價體系涵蓋人員、商業環境、市場準入、基礎設施和一般性征例五大指標。就人才而言,現代金融業的競爭,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的發展之本。業務創新能力上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創新金融產品能力上的差距和創新交易手段能力的差距。北京金融業長期處于傳統的經營模式,國有商業銀行高度壟斷,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剛剛興起,其實力與規模尚不能與國有四大行競爭。同時,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品種停留在存貸和匯率結算業務上,金融衍生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金融業整體效率低下。
3.缺乏金融產業集群區域優勢
目前,全國的金融資源正在加速向上海集聚,以上海陸家嘴為代表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日益強化,上海正在逐步成為金融要素集聚地和金融信息交流中心。在南部,廣、深依托香港,是對外資開放最早的城市,資本市場成熟、規模大,以深交所為融資龍頭,是中國企業融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北京的金融產業優勢地位不進則退,最終可能退化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
三、策略探索
北京金融業的優勢條件在于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其弱點是市場活力匱乏。要真正做到“金融立市”,北京金融業必需增強微觀金融主體的市場活力來大力發展金融產業集群。
1.鼓勵金融創新。
金融創新不僅可以吸引金融資源集聚,而且能夠形成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北京應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金融創新,包括寬松的金融運行環境、優惠的稅收政策等。比外,還應注重制度創新和機構創新,深入推進金融制度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增強金融機構的功能。
2.減少尋租行為與政府干預。
北京金融產業集群應當努力成為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資本、金融機構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這需要有自由交易環境、良好的金融傳統和符合國際慣例的法律制度來予以保障,這些制度應當是自由、公平和透明的,金融機構或企業在這里不應受到任何不正當的限制和歧視。
3.積極推動金融市場的開放。
積極推動金融市場的開放有利于增加國際金融資本的流入,提高中國金融服務水平,還有利于吸引多種形式的參與者,增強市場影響力。這個過程需要通過政府的有效指導,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市場機制,并有規劃地引進目前金融產業鏈中所欠缺的金融機構。
4.加強金融產業的規模經濟性。
規模經濟作為主要的集群因素,在金融服務活動中非常重要。北京金融產業集群應當著力構建大型金融集團,集聚全球金融機構;同時爭取中央支持,發展民營金融實體,加強金融信息化建設,通過金融產業的區域規模經濟性來提高金融效率。
四、結論
金融產業集群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政府的政策傾斜就可以長久維系的,而是依靠金融環境的開放以及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的自發選擇,是市場長期競爭的結果。北京金融業在發展金融產業集群上已經具備初步的條件,金融機構空間上的集聚正在促使金融產業鏈的形成。北京金融業應當注重塑造微觀金融主體的市場活力,以市場化的手段促進金融產業集群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Porter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18-31.
[2] 徐楓,龐昊勇.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研究[J]. 商業時代,2010,13:13.
[3] 姚則東.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的路徑研究[J].輕工機械,2009(2)
[4] 曾剛,司月芳.上海陸家嘴金融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6)
[5] 王步芳.基于產業集群的首都金融業發展策略探討[J].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