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時期,海外華商網絡演化成了世界華商網絡。世界華商面臨新挑戰,包括地區經濟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對所在國當地社會的適應問題以及產業鏈低端經營導致的風險。世界華商網絡出現的新趨勢,包括全球性華商合作的機制化、華人社會適應學習能力的強化、華商經濟的轉型、全球性電子交易平臺的信息化與海外華人保護的機制化。
[關鍵詞] 世界華商網絡 世界華商大會 新趨勢
“華商”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國國籍或華裔血統,處于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華僑商人群體,其中包括港澳臺商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中從事商業活動者,目前也被統稱為“世界華商”。中國大陸商人,也在《二00七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研究之列。學術界一般認為,海外華商網絡,指的是海外華商因市場、商品、活動地域、共同利益關系而形成相對穩定的聯系網絡;海外華商網絡肇始于宋元時代(13世紀以后),15世紀初形成,17—18世紀擴張至頂峰,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中心,包括北起日本、中國大陸沿海地區、臺灣;南括東南亞地區的東亞、東南亞商貿網絡。全球化時期,海外華商網絡演化成了世界華商網絡。
一、世界華商網絡的階段
世界華商網絡具有階段性。王賡武認為,華人與東南亞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歷史關系,通過與東南亞史相比較,東南亞華人史可以作如下區分:十九世紀以前為唐人時代即閩粵人、唐人流寓的時代;十九世紀為華人時代(包括華民、華工與華商的時代),亦即西方國家在東南亞早期擴展的時代;1903-1955年為華僑時代,即東南亞全面被西方國家控制的時代;1955年以后為新華人時代,亦即東南亞各國獨立自主的時代。全球化時期,海外華商網絡由地區性擴展到全球性,演變為世界華商網絡;從世界華商網絡的演進過程來看,華商網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考察:早期階段,即鴉片戰爭之前;近代階段(1840-1949);現代階段(1949-),即世界華商網絡階段,包括局部整合期(1949-1978)和全面整合期(1978-)。
早期階段的海外華商始自唐和宋初。《萍洲可談》載:“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疤迫俗∞?,為工為商,十年、二十年不歸,稱為華僑”。早期移民到南洋進行??谫Q易,多滯留聚居于東南亞各地港口。海外華商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以后增長很快。明嘉慶、崇禎年間(約1567-1644),海禁放寬,出海商人“十倍于昔”。據史載,十八世紀末,馬六甲的華人集中居住于中國式平房區,初步形成了華僑社會。可見,早期海外華商形成的原因,是華人到東南亞港口進行海上貿易而產生了“住蕃”現象的結果。
近代(1840-1949)時期,華人大量移民海外。近代移民的華人分為兩種情況:自由移民和契約移民;其中契約移民占絕大多數。清末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與西方殖民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殖民者以香港、澳門為基地,在廣東沿海城市設立招工館所(俗稱“豬仔館”)公開招募“契約華工”。1944年(民國33年),契約華工制度才宣告廢止。1925-1930年間,華僑職業結構發生變化,從華工轉變為創辦實業??梢?,近代海外華商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傳統海外華商,另一部分近代產生的、由契約華工轉變而來的華商。近代海外華商網絡是西方殖民者主導的近代世界商貿網絡的的一部分。
現代時期,世界華商網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局部整合期(1949-1978)和全面整合期(1978-)。華商網絡的局部整合期(1949-1978),是指中國建立新國家以后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前這個階段,海外華商網絡利用東南亞居住國和中國港澳臺地區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參與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經濟成績。198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币呀浫〉镁幼鴩闹袊y華人,稱為外籍華人,簡稱華人。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取得居住國國籍的華人,約占原華僑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華商網絡的全面整合期(1978-),是指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華商網絡以中國-東南亞市場為中心,進行了經濟資源的網絡整合,參與形成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又一個經濟史上的重大成就;全球化時期,海外華商網絡發展成為世界華商網絡。統計顯示,過去30年來,華商企業約占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的7成,在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也有約三分之二來自華商。據中國新聞社課題組2009年2月發布的《2008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的數據,目前海外華僑約有4800萬人,其中改革開放后從大陸移居海外的新華僑華人約600萬人。截至2008年,世界華商企業資產總值達2.5萬億美元(包括港澳臺,不含中國大陸內),在海外建立的中資企業超過1.2萬家,2008年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4584萬人次。
二、新挑戰和新趨勢
全球化時期,世界華商面臨新挑戰。一,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受到地區經濟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歐洲、北美洲和東南亞的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對中、港、臺近年來對東南亞和歐美日益擴展的出口貿易產生制約。二,在所在國當地社會環境方面,華商與當地社會發生沖突。深層原因是,華人尚未融入當地的風俗習慣;華工大批涌入失業率高的國家;華人群體長期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一些華商在海外忽視回饋當地社會。三,在產業鏈方面,華商處于低端鏈條,面臨經濟結構升級轉型的要求。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已經逐漸引發世界關注,一些國家以保護本國工業為由,開始對中國商品由廉價勞動力所致的價格競爭優勢進行抵制,使得中國出口經濟具有很大風險和不穩定性。
全球化時期,世界華商網絡的發展出現了新趨勢。一,在經濟合作方面,華商網絡由地區性擴展到全球性,網絡內部的經濟合作機制化和常態化,由松散的互補性結合進展到建制化的互惠安排。二,在社會適應方面,華商學習適應能力逐漸增強。華商需要建立一種國際話語權:中國需要開展與觀念建構對應的公共外交;中國商人在海外發展時,需要重視平民社會的力量具備對社會和媒體的正面公關能力;要求文化適應,開展慈善福利事業,主動回饋當地社會;要求華商積極參政,還要充分發揮商會、行會、同鄉會、宗親會等民間社團的作用;最后,在赴海外發展的同時,一個企業要規避政策和法律風險,學習如何與當地和諧相處,獲得雙贏。三,在產業鏈方面,華商經濟開始升級和結構轉型。據中國新聞社《2007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顯示,全球百分之九十九的華商仍在從事資產規模小、技術程度低、競爭力弱、經濟效益差的零售業、餐飲服務業、中醫針炙等職業。4800萬海外華僑華人雖有2.5萬億美元存量,但其經濟仍處于量變的積累階段,華商轉型是一種緊迫要求。四,在信息化方面,世界華商網絡開始出現全球性電子交易平臺。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推出的世界華商網絡,是全球華商商對商的電子商務平臺基地。五,在華商海外安全方面,世界華商網絡和中國政府開始構建海外華人保護機制。海外華人保護機制由三個層面構成:國家居于主導地位,企業等機構提供相應支持,海外中國公民和華僑華人提升形象以及維權能力,是這種機制有效運行的必要保證。中國海外領事保護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國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迫切要求海外華商遵守當地法律和習慣。近年來,中國政府在保護海外華人方面有很大進展,海外使領館也日益轉變為服務機構。
三、案例:世界華商大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會于1990年聯合倡議,在原先區域性的華商聯誼會基礎上,兩年舉行一次世界華商大會 (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s Convention -- WCEC)。世界華商大會以“在商言商”、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是全球公認的唯一的華人商業高峰盛會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華僑華人非政治論壇。遍布全球的華商是世界經濟版圖中的重要力量,自1991年創辦以來,世界華商大會已經舉辦十屆,第十一屆2011年10月于新加坡舉行。世界華商大會已經成為華人加強聯系、探討熱點議題并要求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平臺。
世界華商網絡于1995年12月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首創,1999年10月則以新面貌在澳洲墨爾本舉行的第五屆世界華商大會上推出。創辦世界華商網絡的概念始于1993年。當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上建議通過互聯網提供商業資訊,以便能更有效地加強世界各地華商彼此間的聯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在經過數月籌備之后,于1995年12月8日推出世界華商網絡。世界華商網絡是聯系世界各地華人企業的廣泛性商業資訊網站。迄今為止,這個以中英文版面世的網站共存錄了超過120個國家與地區的華商資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為世界華商網絡設立全新的市場交易平臺。阿里巴巴是專為經營出口和國內貿易的商家提供網上市場交易平臺的領導者。這個名為“網上交易市場”的新網站已于2002年2月正式推出,網上用戶現可通過世界華商網絡直接進入“網上交易市場”。世界華商網絡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類:華人企業、華人工商團體與全球商業機會。
中國經濟增長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全球投資者特別是華商的關注焦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累計批準設立的50多萬家外商投資企業中,華商企業約占70%。世界華商大會不僅繼續充當中國經濟“引進來”的平臺,更發展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通道。世界華商大會已形成一個多向交流平臺,由地區性轉變為全球性會議。全球化時期,全球華商之間要求資源整合與互動合作。“世界華商大會已經發展成一個重要的世界經貿平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2009年11月2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華商大會,主辦方可向參會華商推廣當地商機,海外華商也可尋找到投資興業的機會?!薄叭A商大會是聯結中國和海外華商的重要紐帶?!?/p>
四、結論
海外華商網絡是一種華人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全球化時期,海外華商網絡演化成了世界華商網絡。世界華商面臨新挑戰,包括地區經濟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對所在國當地社會的適應問題以及產業鏈低端經營導致的風險。世界華商網絡出現的新趨勢,包括全球性華商合作的機制化、華人社會適應學習能力的強化、華商經濟的轉型、全球性電子交易平臺的信息化與海外華人保護的機制化。
參考文獻:
[1]世界華商經濟年鑒2007-2008.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雜志社,2009年.第10頁
[2]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37頁
[3]余彬.對世界華商網絡的階段考察.東南亞縱橫.2006(05)
[4]王賡武.華人、華僑與東南亞史.王庚武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1-237頁
[5]余彬.《世界華商網絡中的惠州華商》.惠州地情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第420-429頁
[6]世界華商大會背景. http://www.wcbn.com.sg/index.cfm?GPID=3
[7]蔡冠深:華商大會已成為重要的世界經貿平臺http://www.chinanews.com/hr/hr-hszx/news/2009/11-20/1976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