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零售網】
為解決農產品“買賣難”問題,力推“農超對接”已有數年的商務部,下一步將積極構建長效機制來解決上述問題,5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如此表示。
姚堅稱,商務部將繼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并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此外,商務部也將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市場監測、信息引導和產銷對接,維護蔬菜市場穩定,保障菜農利益。
另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早在2009年,商務部即和財政部、農業部聯合開展“農超對接”試點,3年以來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抑物價的效果,但是結合中國現有市場環境,其推廣仍面臨諸多發展瓶頸。
“中國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農超對接,未來五年農產品直產直銷占比有望翻倍。”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司長常曉春去年曾在一個小范圍的吹風會上對本報記者透露。
然而,常曉春亦強調,要長期發展可能用“漸進”形容更加合適。
從“雙百市場工程”到“農超對接”
據商務部資料,解決農民“賣難”問題最早可以追溯至2006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實施的“雙百市場工程”,2009年,商務部開始開展“農超對接”工作,去年則啟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
資料顯示,在2006年~2009年,全國共有936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企業和農貿市場的1565個項目得到商務部的扶持,中央財政并為此安排專項資金達15億元。
2009年,商務部會同農業部實施“農超對接”,中央財政安排4億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在17個省(區、市)開展試點,試點范圍包括農產品冷鏈系統、配送中心、快速檢測系統及農產品品牌培育等205個建設項目。
在實際運作中,“農超對接”的模式也確實提升了銷售量。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8家“農超對接”大型超市共銷售的果蔬農產品達到了2.8萬噸,銷售額為3.8億元,同比增幅都在10%以上。
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也已經由“十一五”初期的15%提高到20%,然而,相比于亞太地區70%的比重,這個比例仍顯太低。
今年4月份,山東菜農韓進因為卷心菜價格低迷自殺,再次引發民眾對“賣菜難”的思索,并追溯原因至中國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與此同時,“農超對接”推行的有效性,再次被外界所關注。
“農超對接”困難探討
“‘農超對接’是有先決條件的。”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司長王炳南在上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個是生產的組織化和流通的組織化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另外在推進‘農超對接’的過程中要建立長期的契約關系。”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生鮮食品市場流通的主要渠道還是傳統的批發市場,70%左右產品仍由該市場提供。而直產直銷的“農超對接”比例份額不到20%,且品種、覆蓋范圍都有限制。
對于2009年中央財政所安排的4億元“農超對接”投入,常曉春曾透露,“分攤到每個項目上大概是100萬~200萬。企業主要用這些資金來購買冷鏈設備,比如冷庫等儲藏設備。”這也意味著,“農超對接”從物流到供應體系建設等各個環節,并無太多資金支持。
據常曉春介紹,遇到的困難是明顯的,實際操作的時候他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
“農產品超市經營的基本需求是規模化,保證不斷檔脫銷,但我國農業生產環節仍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為主,組織化水平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超對接’的開展。”常曉春說。
“農超對接”需要農業合作組織與超市來談論價格等細節問題,但據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提供的數據,中國僅有8.2%的農民加入了農業合作組織,這個數字在美國是80%,在日本則是90%。
大型零售企業物美集團董事長助理富宇對本報記者說:“我們是和山東、河南、河北的合作社簽訂合同,現在超市內的援助專區賣的這些菜都是通過當地合作社采購的,因為農戶不會有這么大的規模。”
其次則是“進場費”和稅收方面的實際困難。
“現在很多超市的進入門檻很高,要收取高額的費用,這對于眾多農業合作社來說,是個很大的阻礙。”常曉春指出,“其次是,大部分農戶開不出超市所需的發票,超市不能夠在賣完產品以后做相應的抵扣,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一個商貿流通領域出現的問題,還涉及到價格、稅收各種壁壘。
據本報記者了解,這個困難涉及到企業購進農產品可以抵扣13%的進項增值稅政策的執行。一方面,合作社往往無法開具足額增值稅專用發票。另一方面,存在地區分割。全國沒有統一的農產品收購發票,各地自行制定的發票,無法實現跨區抵扣,增加了連鎖企業的稅收負擔,影響開展農產品經營的積極性。
市場問題市場解決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本月的例行發布會上透露,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大城市郊區供應城市的自給率不到20%,農產品都要通過外省市調撥,這也意味著,要進一步推廣現代化的“農超對接”模式,還需要是現代化的生產、流通模式配套,才能發揮作用。
另據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資料,中國蔬菜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0%,水果和肉類產量占30%,200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3億噸(1萬億斤),水果2億噸,蔬菜6.2億噸。中國居民對蔬菜和水果偏好的消費習慣,也對“農超對接”物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曉黎認為,解決農民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積極推進倉儲物流平臺建設,讓產銷一體化的農業合作社有效運轉,是緩解“賣菜難”的唯一出路。
姚堅指出,近期蔬菜“賣難”的出現表明,要進一步注重農產品,特別是蔬菜流通的公益性特點,要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流通領域中的基礎設施建設。
事實上,4月中旬以來,部分地區少數蔬菜品種發生“賣難”問題后,除了“農超對接”,商務部還綜合運用了“農批對接”、“網上對接”等多種緊急救助機制,開通了海南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指導發布中國壽光蔬菜指數,全力救助“賣難”菜農。
姚堅認為,解決市場進程中的問題必須要靠市場的手段,所以商務部也在高度關注部分省市所采取的蔬菜銷售保險政策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