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力與創新的根源,把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是振興吉林省地區經濟的重要突破口。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吉林省中小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還存在不少困難,其中融資難是中小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吉林省的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入手,針對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吉林省 中小企業 融資
自吉林省委、省政府實施民營經濟三年騰飛計劃以來,吉林省中小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推動整個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極不相稱,中小企業在現有的融資體系下難以獲得更多的融資支持。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吉林省,情形尤其不容樂觀。那么,如何采取措施,為吉林省中小企業打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推進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吉林省經濟的發展,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一、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業自身原因
(1)會計信息失真。許多中小企業出于偷漏稅款和應付上級部門檢查等原因,往往存在兩本賬、三本賬的現象,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導致銀行對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無法辨清,對貸款的監督和檢查工作也無法進行。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尤其是財務制度很不規范,與市場環境發展不同步。
(2)信用觀念淡薄。對銀行來說,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最大障礙是信息不對稱,由此會帶來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商業銀行為降低道德風險,必須加大審查監督的力度。而在此同時,中小企業又普遍存在底子薄、資金少,廠房設備不足以作為貸款抵押物,而尋求擔保又遭遇重重困難的問題。從擔保貸款看,由于中小企業資信級別低,信用風險大,很少有人愿為其提供擔保。
2.外部原因
(1)貸款向大企業集團傾斜。因商業銀行從節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經濟性”出發,從規避經營風險的“安全性”出發,在經營上更加突出“大城市、大客戶、優勢行業、優勢企業” 的信貸指導原則。國有商業銀行以經營批發業務為主,重點支持優勢企業,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支持相對較少,形成了大型客戶爭相搶奪,中小企業無人問津的局面。
(2)貸款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手續費用高。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權限集中上收后,貸款審批環節增加,審批時間拉長,一筆貸款往往要經過抵押登記、信用擔保、房屋登記、中介評估等7-8個環節,
一筆貸款到位至少1-2個月,多則半年,這不符合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急、期限短、頻率高、數額小的特點,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難以及時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3)民間借貸問題突出。民間借貸的存在會給我國金融秩序及經濟活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由于民間借貸中的盲目投資行為導致資金的無序運行、民間借貸利率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利率水平,從而加大了資金需求方的生產經營成本、由民間借貸引發的經濟糾紛時有發生,致使某些地區經濟秩序、社會秩序混亂,因而我國多年來一直對存在于民間的各種融資手段采取打擊態度,中小企業在民間融資這條路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
二、解決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
1.中小企業層面
(1)完善信用擔保體系。解決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突破口是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克服現有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諸種缺陷,提高該體系績效,保持該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進一步的制度創新。這種制度創新應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本身的制度創新,其次是信用擔保機構上下游環節的制度刨新。
(2)加強內部管理。中小企業要自覺規范自身經營管理行為,逐步建立健全內部的財務、會計制度,加強財務管理,提高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和財務報表的可信度,遵守信用合同,依法納稅,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減少銀行對企業的信用危機。
2.完善外部環境
(1)大型商業銀行逐步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大型商業銀行逐步下放貸款審批權限,暢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商業銀行應建立服務中小企業的專門機構,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營銷程序,改進貸款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貸款權限,允許基層行在核定的貸款額度內自主審查發放貸款,減少對客戶的管理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
(2)培育中小型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焦點是不少銀行尚未建立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尚未建立起一套針對中小企業客戶篩選和風險管控體系,缺乏專職中小企業客戶經理和管理人員。要解決這一難題,關鍵是培育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的中小金融機構,部分地方和金融部門應鼓勵發展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中小企業投融資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允許并鼓勵成立區域性中小銀行,專門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
(3)改善社會服務環境。改善社會服務環境首先應轉變服務意識,盡快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全面負責中小企業的規劃、指導、協調、咨詢等工作,改變當前中小企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中小企業管理機構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法規、融資、技術、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咨詢和輔導。發展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尤其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權益維護、市場開拓等服務的中介機構。同時,加強對中介機構的規范與監督,提高服務質量,以滿足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及其他經濟主體的需要。
總之,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多方努力,不僅要借鑒國內外好的經驗做法,更要減少針對中小企業不必要的法律和條規限制,保證政府與百姓、政府與企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暢通,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耿傳輝.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及對策.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6(4)
[2]唐浦輔.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析.商場現代化,2008年12月上旬刊
[3]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亟待解決.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eb.tongji.edu.cn/yangdy/data/link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