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的形成和傳播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貴州民族地區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建筑文化旅游資源,本文以貴州為例,說明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構成及其景觀特征,探討民族地區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認為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應以“民族文化”為總的文化導向,結合文化賦存的時間和空間,綜合發掘民族建筑文化的內涵,促進當地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 民族建筑文化 旅游開發 貴州
建筑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斗爭的紀錄。也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是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文化,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因此,民族建筑文化資源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有利資源。但貴州目前的旅游開發側重于自然景觀和民族節日文化,對民族建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貴州旅游開發應全面發揮資源的民族屬性,系統研究民族建筑文化及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征,充分認識并挖掘其旅游價值,這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貴州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途徑。
一、民族建筑文化
貴州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全省共有49個民族的同胞在這里棲居。其中,苗、侗、布依、仡佬、水、彝、土家、瑤、回、壯等18個民族是貴州的世居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38.98%。貴州各族人民,依山傍水,造就了風格迥異多彩多姿的民族建筑。“自然條件或自然環境與文化,特別是與物質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并且通過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同精神文化發生聯系”。特殊的地理環境參與和影響了文化的形成、進程和傳承,造就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環境中世代居民生產、生活的創造、傳承及其延伸的結果??梢哉f,有什么樣的民族生態環境,就有什么樣的適應這種生態環境的民族建筑。建筑受環境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建筑的選材,民居建筑由于受才力、物力、人力及交通可進入性的限制,大多選擇就地取材,民族地區的石頭遍布,也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首選建筑用材;其次,必須考慮地形、采光和空氣濕度的影響。貴州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房屋的建筑風格就出現了“干欄式”的建筑結構。河網密布,阻礙人們的交流,所以風格各異的橋梁建筑就是貴州民族地區居民生活和生產上具有代表性的實用建筑。
二、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
貴州民族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完整的、豐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同是也貴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1.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游資源的國家標準分類體系,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有古城鎮、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景觀建筑、傳統與鄉土建筑、古橋等基本類型(表1)。
2.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貴州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黔西北、黔北,這些地區都有不同建筑結構的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民族建筑。其中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山就勢修建的“干欄式”建筑,比如,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吊腳樓。以及侗族的鼓樓、風雨橋等。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建筑形式主要有石板房。在黔西南的清鎮、安順、平壩一帶,這一地區的民族建筑多為磚石結構,呈平面布局,樓層多為4至5層。由于地形開闊也分布了一些防御性建筑和宗教建筑,如屯堡建筑和安順文廟等。這些民族建筑形式都是其他省份所不多見的。
(2)資源內容豐富性。獨特的民族環境提供了物質生產和生活的原料,是生產、生活的活動場所。因此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如民居建筑、特色村落、古橋、古城鎮、水工建筑等十多個基本類型。
(3)資源組合好。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與自然風景相得益彰。在貴州民族地區,有黃平、鎮遠的舞陽河與古城鎮、宗教建筑和苗族文化的組合;安順屯堡建筑與中原文化相結合。
三、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民族建筑文化缺乏認識
正確認識和定位建筑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位置,是民族旅游開發的基礎和前提。民族建筑文化資源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凝聚了人類對環境利用、適應的科學認識。從古人類的石器加工,到夜郎時期的“干欄式”房屋建筑,以及今天的民族聚落、村寨的布局等,都自覺和不自覺地遵循“因地制宜”的意識或原則。各種各樣的民族建筑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建筑的選材和選址上,民族地區的居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盡量運用當地的資源,就地取材,使建筑和聚落布局、逐漸適應民族地區的氣候、地形和水文特點。具有相當豐富的科學內涵。但是,在很多地方卻僅僅熱衷于交通、賓館、餐廳、茶樓、游樂場所的修建,現代旅游設施的建設重于對古民居和景觀聚落的保護,對于大量急需維護的古建筑的價值缺乏認識,對周邊生態環境也缺乏資金投入。黔東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古鎮和苗王城、黔中六枝特區月亮河布依族民族生態園和紫云縣格凸河景區、黔西威寧草海旅游區等許多地方,傳統的民居建筑都已破敗不堪,當地老百姓鑒于經濟實力,只能用一些木柱暫時支撐行將倒塌的舊房,一些古老的寨門、城門、城墻、廊亭、祠堂、碉樓等公共建筑也大都缺乏修繕。
2.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保護
對民族古建筑的保護一直都是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因為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較完整的遺跡幾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貴州的民族古建筑大部分都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即使僥幸免于蟲蛀鼠嚙,也難以經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不少畫棟雕梁都在無名火災中灰飛湮滅。而在旅游開發中經常出現違規搭建或者移為他用的現象,這就勢必加速了古建筑的毀滅。其次,在旅游開發中為了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旅游開發者對待民族古建筑的態度是追求“修舊如新”而不是“修舊如舊”,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繕而是整體重建,這也造成了對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壞。不少古老建筑不論其始建朝代如何迥異,最后往往都變成明清建筑式樣,甚至是上個世紀的面目。最后保護民族古建筑的一個關鍵是資金問題,在各地方政府近來紛紛制定出臺的保護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將該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為保護資金的主要來源。這樣一來,為數不多的民族古建筑又面臨著過度旅游開發帶來的傷害。
3. 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管理
目前,貴州各地相繼建立大批以旅游為目的的民族村寨(鎮)和旅游景區,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文化起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傳統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凡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命名的民族文化村寨或古城鎮內的歷史遺跡和古民居建筑都保存得較好,而非命名的民族村寨及遺跡和古建筑都面臨著破敗、荒蕪和消失的境況。黔中安順市七眼橋共有八個屯堡文化村,唯有國家和省政府命名的本寨與云山屯得到較好的保護,而其他六個則是斷垣殘壁或被改建。位于貴州六枝特區新窯鄉牛場壩苗族石頭寨是一處以苗族石頭房而聞名的村寨,老寨因其掛牌保護而被完整地留了下來,新寨則被現代新房所取代。另外,據調查很多村寨和景區的管理部門對傳統民族建筑保護意識不到位,很多具有特色的古民居沒有得到及時的修繕,有的已破損不堪,甚至廢棄;有的被撤毀新建;有的古鎮街巷原有的遺跡與新修的現代建筑相互混雜,完整的聚落格局和周邊自然景觀遭到破壞。
四、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1. 開發原則
(1)確立各區域的民族建筑文化開發主題。貴州民族地區的高原峽谷地形與人文活動共同孕育了豐富的民族建筑文化類型。在旅游開發中,應結合區域實際,尋求鮮明的建筑文化主題,如興義的峰林谷地聚落與田園耕作文化,黔中高原的石板房建筑等。
(2)自然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機整合,突顯文化的多樣性。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認識和了解民族自然環境,增加科學知識,培養正確的自然環境觀。這樣產生的旅游行為,是文化旅游行為。民族建筑文化是人類在適宜民族環境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人地關系中表現出來的物態、心理等特殊獨有的現象。旅游資源的開發將自然與人文的整合是任何地區所追求的目標。貴州民族地區優美的自然風景,將與之和諧的建筑文化進行有機的疊加,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原則。由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差異和認同產生旅游,貴州民族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有雷同也存在差異。在開發時在挖掘自身優點的同時,要防止其文化內涵的退化和喪失,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原則。
2.開發模式與對策
由于貴州位于我國西南云貴高原的東部,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300 mm,全省濕度在70%~80%左右。在此條件下,修建的房屋必須具備防潮的功能,木架結構的“干欄”式建筑,采取上層住人的方式就避免了濕氣,也避免了暖濕地區的蟲蛇侵襲。貴州廣泛分布的地帶性森林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也為民居建筑提供了豐富的木材,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巖提供了豐富的石料。由于在貴州地區,水系的二元結構特征,大部分地區缺水。因此,民居多布局在河谷和有泉水出現的地方。依山傍水的布局,不僅風景優美,充滿詩情畫意也達到了“木方水圓”的理想效果。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走生態旅游的道路,發展以民族建筑文化為主的生態旅游,突顯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建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多樣化的旅游生態系統。
(1)大力普及民族建筑文化知識,加強建筑文化旅游的生態意義。主要包括民族建筑的形成原因、建筑特點、科學價值、文化內涵、美學特征等基本知識。通過對這些基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廣大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對民族建筑文化的欣賞能力,引起旅游者對民族建筑旅游的興趣。從而促進以貴州民族建筑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的發展。例如在介紹民族建筑的美學特征時,可以說明貴州民族民居一般為三間正房,以中間堂屋為中軸,兩側對稱,圓直的木柱展現出挺拔有力的線條美和對稱美,象征積極向上的生命力;若為兩間,右邊一間則為堂屋,堂屋用于祭祀祖先,一般不住人,體現了以禮為基調的禮樂和諧美;房屋構架的檁、梁、柱皆用圓木,保持了木柱生長的自然形態,堂屋的圍壁木板不能倒立,蘊涵著“回歸于自然”的象征意義。
(2)著力塑造生態旅游形象,確立各景區的民族建筑文化主題。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特色鮮明的旅游形象,根據景區的實際,確立鮮明的生態建筑文化主題,如安順屯堡建筑文化,通過對屯堡建筑的了解和認識體驗600年前中原地區的民風民俗、花溪鎮山村石板房建筑文化、西江千戶苗寨建筑文化等。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強烈,造就了不同的地貌條件??傮w上說,全省地勢起伏大,山地多,平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在此條件下,各民族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盡量利用原始地貌環境中的坡、溝、坎、臺等為地貌形態,隨高就低修建住房。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當地的一種旅游景觀,因此可以在深入發掘地方文化的同時,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結合區域實際,豐富旅游產品的層次。
(3)加強對現有建筑物的保護,對已破壞的建筑物進行生態恢復。首先,體會“修舊如舊”的新含義?!靶夼f如舊”自老一代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以來,一直被作為古建維修的重要綱領?!靶夼f如舊”的原則關鍵在“舊”字上。“舊”實際上就是古老歷史的代名詞?!芭f”并非狹義的舊,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表面上的陳舊破敗,而應理解為過去?!芭f”還應有更加深層的理解,它代表了古代建筑過去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歷史價值,《雅典憲章》指出:“保護文物就是要保護那些飽含著千百年歷史信息的歷史見證”。維修古代建筑就是要讓這些歷史見證不致損毀,“修舊如舊”,應理解為:在對古代建筑的維修過程中,盡量保存那些含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成分,并使它們在維修前后沒有任何改變。
對已破壞的建筑物要進行生態恢復,主要可以從加固地基,增強結構,更換材料入手。但是這些措施都會對古建筑本身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于木結構能不落架的就不落架,能局部落架的就不全體落架。由于木結構建筑決定了它在自然條件下是會風化朽蝕的,所以建筑材料的更換是不可避免的,但應盡量保存原始構件,能加固的不更換,能墩接的不更換,能替代的則盡量保持它原來的位置和形象。
(4)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指旅游行業第一線的相關人員和建筑維護和保護的相關人員。我國歷史悠久,遺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古建筑相當豐富,對這些古建筑進行研究調查,需要大量經過專門訓練的技術人員以及有關文物、考古、歷史、民俗、美術、建筑、規劃、結構等各學科的專家。同時工作在第一線的導游人員也必須具備基本的建筑知識,這樣才能指導游客欣賞和理解建筑的文化內涵。
因此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不妨向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發達國家如日本、歐美等國學習,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專門設立民族建筑保存學科、出國培訓一批民族古建筑保護專業的專家學者、專門培養專業人才。在對導游人員的培訓時也可以加強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學習。在學習國外先進的保護措施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實際進行創新研究,從而更好地保護傳統民族建筑。
五、結論與討論
貴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完整的、豐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時代和地區的各個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同是也貴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域性、豐富性及組合好的特點,與民族自然風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必定增強景區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走生態旅游的道路,發展以民族建筑文化為主的生態旅游,突顯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建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多樣化的旅游生態系統。但是,它作為旅游資源,在開發類型上,又有一定的單一和局限之處;民族建筑的生態開發,在貴州尚無完善和規范的先例,因此如何對其開發利用和布局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著 林洙編.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 王恩涌編著,文化地理學導論(人#8226;地#8226;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3] 熊康寧 杜芳娟 廖婧琳:喀斯特文化與生態建筑藝術[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http://www.cnta.gov.cn/22-zcfg/lvbz/zyfl/zyfl.htm
[5] 王正賢著,奇異的石頭世界——貴州巖石載體文化[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
[6] 朱健,董恒信. 淺談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保護[J]. 山西建筑,2005
[7] 杜芳娟,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地區傳統民居的旅游開發應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20(2)
[8] 楊明德等著,貴州喀斯特環境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9] 楊曉輝著,貴州民間美術傳承與民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10] 張帥華.,對當前古建筑修復的幾點思考[J]. 科技創新導報,2008
[11] 單德啟著,傳統民居到地區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