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級機構為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金融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在第一部分簡單介紹評級機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在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在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這兩次金融危機中評級機構的表現并分析了評級機構對危機發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這兩次金融危機對我國評級機構發展的啟示,指出我國的評級機構的缺點,并提出如何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評級機構 東南亞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 金融監管 結構性融資產品
一、引言
信用評級源于美國,20世紀初,約翰#8226;穆迪創辦了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經歷了3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后,評級機構征服了投資者,從此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走上了經濟發展的歷史舞臺。中國的資信評估公司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的,1987年成立的吉林省資信評估公司是中國的第一家資信評估公司。1997年有9家公司可以從事企業債券評級——大公、中誠信、北京長城等。1998年,中國的誠信證券評估公司與惠譽國際信貸評級公司成立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信用評級公司——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現在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業務日趨復雜,多數公司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選擇合作者,因此特別重視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評級的變化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對一個經濟體的信心,因此評級結果對經濟體至關重要。
二、從兩次危機中分析評級機構的角色與作用
1.東南亞金融危機
(1)東南亞金融危機簡介
1997年危機爆發后,以穆迪公司為代表的國際金融評級機構一直表現活躍,對金融危機的加深和蔓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97年4月,穆迪降低泰國主權信貸等級后,又降低了泰國三家主要銀行的信貸等級,并稱此舉是泰國經濟和金融形勢惡化的必然反映。穆迪的降級行動非常引人矚目,成為投機者攻擊泰銖的信號,最終引起了金融危機。其后的一年里,穆迪公司及標準-普爾公司又降低了韓國、日本等國的債信等級,嚴重損害了東亞金融體系的穩定,打擊了經營者和投資者的信心。1998年7月至1998年9月,三大評級機構前后發布60~70次降級、“觀察”或“負面”通告,多次下調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主權信貸等級,引起區域性股市震蕩有10多次,對具體國家(地區)股、匯市的負面沖擊則更為顯著,印尼、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等國由于多數重要債信指標被降為“垃圾級”,陷入嚴重信貸危機,進出口受阻,加劇了經濟的惡性循環。
(2)評級機構對東南亞危機的影響
①消極方面
馬來西亞、泰國和香港政府都曾表示穆迪和標準-普爾的評級結果不公正、不客觀,指責這些評級機構忽視東西方文化和經濟體制的差異。目前知名國際評級公司均是西方國家的跨國公司,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立場等都是西方國家的。它們基本遵循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思路,專注于債權人的風險,強調金融自由化和透明度。有些國家和地區若不照章辦理,必然面臨被降級的威脅或現實。在金融危機中,評級機構對問題成堆的日本和俄羅斯網開一面,而嚴密監視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狀況,不能不讓人懷疑其政治上的目的。東亞一些經濟體金融狀況的敗壞早有征兆,但穆迪等在危機前并未充分重視,卻賦予這些經濟體較高的債信評級,鼓勵了盲目放貸,擴張了金融泡沫。
②積極方面:
評級機構主要依賴公開信息進行分析,在當前缺乏統一的金融機構透明度標準,一些經濟體嚴密封鎖的情況下,要求評級機構獨具慧眼也很難。評級機構的不少降級舉措,對一些國家造成較重的現實損害,其出發點和效果值得質疑,政治和道義形象欠佳,但評級公司在危機中作用的發揮,卻有符合經濟規律的成分,因為評級公司確實承擔了強制糾偏的職能。評級機構大多數結論,如實反映了一些經濟體的事實經濟狀況,有利于避免進一步的信貸危機,保證借貸人利益,有助于有關國家和經濟體正視問題,加速金融整改。如印度核試驗后,穆迪和標準-普爾隨即對其主權信用評級進行降級,是十分正確的。因此我們需要辨證的看待評級機構。
2.次貸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席卷全球,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評級機構也因在次貸相關的結構性融資產品評級中的“次級”表現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次貸問題在2006年下半年已經顯現,盡管當時三大評級公司也發出了一些警示,但直到2007年7月,三大評級公司才開始調低部分次貸支持證券的評級。銀行家們承認,他們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所投資產品的風險,并且過分相信分析師的推薦。銀行盲目貸款是整個危機的源頭,但如果貸款沒有被重復證券化,風險會保留在銀行體系內,正是由于投資銀行和評級機構的介入,風險被引入到資本市場,而且成指數擴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其中扮演了擴大風險的催化劑角色。
我們可以發現危機的基本過程:危機發生前期,美國利率低,房價高漲,住房按揭貸款呈現繁榮的形勢。銀行一方面降低貸款者的信用等級要求,另一方面將次級按揭貸款加工成房產抵押債券(MBS)。評級機構將不同風險程度的MBS進行評級,并將低等級進行重組形成各類CDO,通過對CDO進行評級提高其出售能力。評級機構的評級使得次貸風險被層層掩蓋,導致大量的投資者只看到高評級的證券化產品,而不能發現其基礎資產的風險。一旦虛假繁榮的現象被某些觸動因素如利率、房產價格、就業等破壞,不同機構和投資者的損失將會成倍增加,最終引發次貸危機。
(1)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角色及其評級誤差問題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如果風險只在第一層,則損失基本能被控制在銀行體系內部,但是從危機發展到現在來看,危機的涉及面已經超過了銀行體系能夠控制的范圍。引起擴散的關鍵是證券化產品,而真正促使其成為危機的原因是評級機構的錯誤評級對投資者的誤導。由于評級中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真實的評級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利益沖突問題。結構性融資產品的評級與傳統評級的重要區別在于:評級機構不僅評估信用風險,還參與產品的構建。在這里評級業產生利益沖突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發行方付費的業務模式。二是業務多元化發展。
第二,結構性融資產品的復雜性。結構性融資產品構造非常復雜,經過了多次組合和分層,使得評級公司很難完全了解這一工具的本來面貌。而且結構性融資產品評級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評級經驗有限,只能大量依靠貸款機構和投資銀行提供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評級質量。
(2)小結
盡管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表現不盡如人意,但不能因此全部否定評級機構的作用。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由一些國家內部問題及國際金融體制弊端共同制造的,評級機構是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可能點燃導火索,但不能左右全局,將危機的發生整個歸咎于評級機構是不公正的。評級機構及其負責人有政治傾向性,但作為眾目睽睽下的經濟法人實體,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上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對待國際性評級機構,既要尊重他們的專業地位,又不能盲從他們的判斷。
三、我國評級機構在危機中得到的啟示
我國信用評級產業發展到現在只有20多年,很多評級都不符合現實。我國信用評級產業中存在很多問題,通過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存在的這些問題并努力從中得到啟示,不斷發展和改善我國的評級機構。
我國評級機構存在著銀行內部評級占據了大量市場空間、監管體系不完善造成評級結果失真、評級市場的開放帶來了新的問題等問題。作為經濟大國,中國在信用評級方面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國家有必要支持民族評級機構,有些業務涉及敏感行業,數據信息只能提供給本土企業。中國的經濟要進一步發展、進一步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就需要建立適合國情的評級體系。這次次貸危機對我國的評級機構有很多啟示:
第一,推進商業銀行對外部評級的應用。在當前銀行信用占據社會信用主體的情況下,人民銀行應協調各商業銀行,要求和指導商業銀行在各個業務環節中充分利用外部評級結果,內外評級結合,更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同時,商業銀行應停止為企業對外出具評級證明,評級結果只供銀行內部參考使用,以杜絕無序競爭,促進企業信用評級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二,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的評級機構監管。現階段必須培育與監管并重,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保障民族評級業的健康發展。對我國來說,由于民族評級機構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力較弱,因此要建設適度監管的模式,既要規范又不能設置過高的門檻。
第三,提高評級機構的透明度。人民銀行通過出臺《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關于填報資信評級機構統計報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經建立了信用評級機構的統計報告、業務報備及信用評級報告管理制度。下一步,可以深入研究如何在保護評級機構商業秘密和客戶數據資料的前提下,向投資者公開更多關于評級機構數據來源和評級方法的信息,提高評級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史健忠. 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的角色及影響[J]. 上海金融,2008年第9期.
[2] 周茂清. 次貸危機背景下的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J].2008年第11期.
[3] 朱偉一. 評級機構的“拿來主義”[J].法人雜志,2005期第8期.
[4] 劉菲. 債券評級機構的功過是非[J].金融市場,2003期第12期.
[5] 劉國強. 對開展企業債券評級的思考[J].財政監督,2008年第18期.
[6] 李浩. 關于次債危機的深層次思考[J].經濟師,2008年第11期.
[7] 伏建全,張瀟勻. 美國的次貸危機告訴我們什么[J]. 經濟瞭望,2008年第4期.
[8] 安格斯#8226;麥迪森. 《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9] 曹延兵. 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存在問題的探討[J].2008年第8期.
[10] 姚兵,張樂,任益民. 從次貸危機看美國的金融監管[J].金融財經,2008年第10期.
[11] 奈奧#8226;郝治. 評級機構忽悠了誰[J].新理財,2008年11期.
[12]茲維#8226;博迪,羅伯特#8226;C#8226;莫頓. 《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