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各地正加緊承接珠三角及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衡陽作為湖南承接珠三角的前沿陣地,具有自身的特定情況,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更快發展,本文提出相應舉措,也希望以此為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衡陽 承接 產業轉移 對策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產業轉移,既能促進產業轉移地區的產業優化升級,緩解資源緊張;也能促進產業承接地區的經濟發展,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從而促進各地區經濟、產業更加協調、平衡發展。
一、衡陽的基本情況
衡陽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20億元,總量穩居全省第四。衡陽市資源豐富,是全國“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漁米之鄉”,同時,勞動力成本低,水、電、氣、土地等充裕;全市有10多所大中專院校,職業學校學生已接近10萬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衡陽市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全國45個交通主樞紐城市之一。 2009年底,武廣高速建成通車;2010年11月,南岳機場獲批。衡陽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工業實力比較強,近年來培育了鋼管材加工、輸變電、有色金屬冶煉、鹽鹵化工、汽車及零配件等重點產業。
二、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
作為老工業基地,衡陽被國務院批準比照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是湘南三市中惟一的一個地區。而湖南省為促進湘南地區的開發與開放,也給予了衡陽較多優惠政策,如承接產業轉移“先行先試”34條政策等;近年來,衡陽市為推進經濟發展,也推出了較多的引資優惠政策和產業政策,吸引外商前來投資。在良好的政策大背景下,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衡陽在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近五年來,衡陽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3億美元,內聯引資613億元。對外貿易突破10億美元大關,年均增長21.1%。2010年,衡陽市先后引進富士康、歐姆龍、中興、中國五礦、中國建材等7家世界500強和中鋼、中核等16家央企和一大批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開通了“五定班列”,上馬公路通關口岸建設等,極大地增強了衡陽的發展潛力。目前,衡陽市已成為 “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衡陽市在經濟發展與承接產業轉移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列舉如下。
(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2010年衡陽的三次產業結構為18.6∶45.5∶35.9,本世紀初為30.9:34.3:34.8,經過10年的發展,一產業比重才下降到20%以下,二產業比重上升到45%以上,三產業仍舊徘徊35%左右。這既說明衡陽是個農業大市,也說明衡陽的二三產業發展還面臨較大挑戰。衡陽在加快引進區域外工業項目的同時,應促進自身工業與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
(2)城市經濟外向度。2010年,衡陽市實際利用外資4.06億美元,占城市GDP的1.9%,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3.62億美元,占城市GDP 2.1%;2008年實際利用外資3.26億美元,占城市GDP 2.2%;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2.37億美元,占城市GDP2.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比率是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于衡量國際投資的開放程度。)可見,從各個年度看,衡陽市利用外資數量相對少,且增長緩慢。
在外貿依存度上(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2010年衡陽進出口總額為7.88億美元,比2009年下降0.9%,占城市GDP的3.67% ;而2010年長沙進出口總額為60.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9%,占城市GDP的8.87%。可見,無論在進出口絕對數還是相對比重上,衡陽與長沙都相差較大。
(3)加工貿易一直是衡陽市的一條“短腿”,不僅遠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甚至與省內周邊地市的差距也在拉大。據統計,2010年全國加工貿易額的比重平均約為40%,江西、湖北約為25%,湖南為12%,而衡陽僅為10%左右。2010年衡陽實現加工貿易出口額0.65億美元,湖南加工貿易出口額為11.64億美元,衡陽占湖南的比重僅為5.6%。
(4)產業配套能力尚需提升。衡陽的城市公用事業、教育衛生、現代物流、金融、社會中介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還明顯滯后,專業技術人才供應不足,制度成本過高。同時,現有產業集群內(現代裝備制造、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等)企業之間的地理性較強,專業化分工并不強,企業之間互動和依賴性還比較差。
(5)觀念與體制。雖然衡陽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衡陽人民自古就有改革創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中一些消極因素影響,貪圖安逸、順其自然、不思進取、因循守舊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不愿敢為人先,習慣于現狀,甚至還更多的存在形而上學的思想和行為。
三、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了衡陽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存在的問題,那么,我們可采取哪些對策,以促進更有效承接,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呢?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戰略舉措。
1.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衡陽為湘南地區的重要一員,而湘南地區作為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結構互補的較為完整的城市經濟區域,應實施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才能避免內耗,實現開放型經濟的協同發展。因而,衡陽應主動與郴州、永州兩市攜手合作,共同爭取將湘南地區申報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和出口加工貿易示范區,成為國家層面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爭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2.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衡陽應加快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促進富士康、中興通訊、歐姆龍等重大項目落地,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重點優勢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打造衡變、衡鋼等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的科技骨干企業。
3.發展專業園區、增強園區承載力。加快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完善園區道路、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協調解決園區的體制機制問題。大力推進服務業改革發展,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加快物流中心建設,為園區企業提供稅收、融資、通關、檢驗便利。
4.提供轉移企業的用工和人才保障。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不斷延伸就業服務,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圍繞轉移企業的用工需求,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訓制度,如“富士康班”、“歐姆龍獎學金”等,為轉移企業提供數量足夠、技能熟練的勞動用工。實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來衡創新創業。同時,積極借用外腦,與省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開展緊密合作。
5.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品牌農業。衡陽市農業產業化經過十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已初步形成了糧、油、棉、豬、竹木、黃花、茶葉、席草等十大優勢產業。但部分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形成像瀏陽“百里花廊”那樣的產業帶;也缺乏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如沒有形成像金健米、金浩油、唐人神、臨武鴨、君山銀針等湖南省其他地市在全國都有名氣的農產品品牌。為實現與珠三角資源互補,衡陽市應圍繞打造“粵港澳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建設10大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蔬菜生產、油茶產業和規模養殖,形成大宗農產品成片連帶,小宗農產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格局。
6.加強體制機制改革:(1)健全市場體系,面向粵港澳,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雙贏互利為前提,建立健全與粵港澳互聯互動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特別是要素市場改革,全面清理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壁壘,創造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在技術、環保、市場準入、資質認證等方面與粵港澳接軌。(2)加快體制機制對接。大力創新體制機制,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人才勞務、管理服務等方面,加快與粵港澳對接、與國際接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辦事效率。
參考文獻:
[1] 鄭賤成,李鑫.衡陽在湘南城市群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與發展策略[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2):24~25
[2] 楊大慶.湖南株洲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措施[J].中國城市經濟,2010,(5):135~136
[3] 張自銀.衡陽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R]. 2011,2,23
[4] 劉紅亮.省市領導聚首郴城 共話湘南三市發展之途[N].郴州日報,2007,5,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