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發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源動力,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選擇。微笑曲線給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啟示是要發展科研,但中小企業的實力不允許其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必須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關鍵詞] 科技型 中小企業 微笑曲線 技術研發 產學研
一、前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通常是以本身所擁有的發明專利、技術工藝能力等建立起來的,因此研發和提高技術水平是促進企業成長發展的源動力,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之道。但是目前我國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的體制,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常常處在動態發展中,人員流動頻繁,技術研發及工藝改進處在不確定中,時常因人員的流動而中斷、研發周期延長、缺乏持續穩定性,進而導致了企業的快速有效的發展和提高。管理經濟學中“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微笑嘴唇的兩個“嘴角”附加值最高,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加強科技研發是一種非常可行的發展途徑。
二、“微笑曲線”及其演變
“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 的概念最早是由臺灣宏基公司總裁施正榮先生根據他多年從事IT產業的經驗在1992年提出的。他用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來描述個人電腦制造流程中各個環節的附加值。由于曲線類似微笑的嘴唇,所以被形象地稱為“微笑曲線”,后來被人廣泛引申為全球產業鏈理論而廣為認知。如圖1所示,U字型的“微笑曲線”左邊(價值鏈上游)代表科技研發;右邊(價值鏈下游)是銷售(包括營銷、品牌和服務等環節);這兩部分都處于利潤空間中附加值高的環節,一般利潤率在20~25%之間。處于U字型的“微笑曲線”中間的底部則是加工制造,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中間制造、裝配環節不但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小.一般只有5%左右,而且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準入門檻低,因而成為整個價值鏈中最不賺錢的部分。因此,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優勢的企業都是占領著“微笑曲線”中兩個上翹的“嘴角”,處于劣勢的企業則是在利潤較少的“下嘴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不在如20世紀中期那樣,負責全部的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全過程,而是隨著制造工藝的標準化以及“模塊化”技術的發展,生產的各個工序和環節被分割和調整,將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小、準入門檻低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委托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則將發展戰略的重點定位在向上做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向下做產品銷售渠道、品牌和服務。這樣的變化使得產業結構中的“微笑曲線”的形狀也在隨之變化,如圖2,一是曲線的凹度變深;二是兩端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更高。
三、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因素分析
1.企業發展戰略不明確
科技型中小企業因是依賴于初期擁有的知識產權建立起來,初期的發展規劃和目光都是中短期的,而且很多重心都放在了市場開拓上。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沒有中長期的規劃,各項技術工作缺乏明確、統一的指導思想,導致決策失誤和日常管理工作缺乏協調性和系統性。當日新月異的技術不斷更新時,企業就將面臨著不適應市場的發展。
2.獨立研發及改進工藝水平能力不足
企業在市場活動中,為適應需求,需要對先進技術進行二次開發,使所擁有的產品的技術壽命和市場競爭力不斷適應新的挑戰。中小企業的二次研發實力都比較弱,一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新品的研發所需要的經費;二是企業的研發人員過多的關注市場的需要和生產工藝的改進,對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學習和了解的精力降低;三是抱著吃老本得過且過的短期目標,沒有企業真正的長遠發展規劃。
3.員工激勵不夠,人員流動頻繁
無論在生產型還是科技型企業,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人力資本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企業必須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才能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才能使員工更有歸屬感,進而轉化成企業的發展動力。以北京中科飛鴻科技有限公司為例,這是一家生產軍工電子元器件的企業,市場是固定的,但由于軍品的技術含量根據需要處于不斷提高中,就使得對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要求更高。該公司擁有一批高層次的研發人員和生產線工藝改進人員,但是由于人員流動性強,公司又沒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僅有能力和資金等激勵方法留住研發核心人員,使得研發技術團隊松散,缺乏持續性。
四、“微笑曲線”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啟示
1.準確定位,制定有效的戰略目標及發展規劃
科技型中小企業首先不能隨波逐流,順意改變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必須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市場價值,確定最大化的利益,進而實現企業的終極經營目標。企業開創初期一般是由技術研發人員和市場人員組建起來的,根據企業的不斷發展,必須有專業的管理人員加入,為企業提出科學的發展思路,建立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根據企業的實情使形成企業固有的文化,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保障企業人員的相對穩定性,提高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2.利用高校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
企業需要大量的新技術、新工藝,以便使自己的產品更快的更新換代適應市場需求,但除了一些大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外,中小型企業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產學研結合就成為中小企業和高校實現資源優勢整合的一種有效途徑
(1)以市場為導向,形成產業鏈
企業與高校應將市場需求導向作為科研立項的依據,企業要向高校及時傳遞市場的需求信息,而且還要提供支持高校合作項目研發的項目經費,高校對企業的信息及時轉化成產品實現的方法,這樣科研成果才能真正產業化。北京中科飛鴻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過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信息通訊方面的老師合作,主要對產品生產的工藝改進過程進行合作,使得產品的質量達到軍方的要求。
(2)構建利益和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
科研成果的轉化是高風險和高收益同時并存的,實現利益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和高校的合作中處于劣勢地位,為了鼓勵高校的老師與自己長期合作,提出很多有利的條件,但對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風險并沒有過多的要求高校教師承擔。因此企業可以采取在分配中減少前期技術的轉讓費,控制各個階段的研發費用,采取提成、技術入股、技術持股等方式來減小研發的風險壓力。另外,與高校教師的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同等地位上,不要認為哪一方高高在上,應該都要建立風險責任分攤的意識上,這樣才能使得產學研合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3)產學研多種合作機制
目前產學研的合作機制大部分還是點對點式,即企業與高校的某位老師或者課題組合作單個的項目,項目合作結束,合作就終止。這種合作的優勢是能夠快速反應,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合作缺乏技術集成,研發沒有持續性,工藝改造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合作才能保障產品的創新和穩定性。而且這樣的方式也不利于企業研發和工藝人員的培養,因此需要謀求更多形式的合作機制。以云南省中醫學院和昆明圣火制藥公司的合作為例,中醫學院根據企業要求,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能學生,學生畢業后根據技能選拔優先輸入圣火制藥公司。這樣的合作機制是同企業的長遠期規劃和發展相一致的,企業不僅需要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更需要能夠使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力軍。
3.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加強科研團隊建設
當有了市場,有了實現科研成果的途徑,保障市場的推廣和執行成果轉化的過程,這些都離不開“人”。一方面企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避免人員的高離職率;一方面也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合理淘汰,避免不適應發展的員工阻礙企業的成長,或員工無法融入團體,使得工作環境和氛圍的不和諧。高素質的研發團隊不僅具有高的研發能力,也同樣需要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吸收先進經驗的主動性。
五、結論
從“微笑曲線”理論可知,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微笑嘴唇兩端的嘴角附加值越來越高,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想附加值高的兩端轉移,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研發實力和工藝改進能力。企業獨立進行研發,其投入高、周期長、技術難度大,因此就要求企業必須把眼光投入到與高校的合作中,將高校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高校的科學研究也需要為企業服務,而不是做好純粹的理論研究,發發文章就是為提高生產力做貢獻了,只有產學研實現資源優勢整合,才可以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薇,高新技術產業政策與實踐,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 余建形,徐維祥,樓杏丹,“微笑曲線”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浙江:《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9期.
[3] 黃錦英,袁勝軍,產學聯盟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浙江:專題論壇2006第4期.
[4] 吳翠花,萬威武,王新平,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新思考,北京:《經濟問題~2004年第12期.
[5] 劉國光,施曉紅.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