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音樂廣播“紅歌嘹亮之旅”采風順利完成
北京音樂廣播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大型系列活動“紅歌嘹亮”中的重點活動——“紅歌嘹亮之旅”采風已經順利完成在各地的采訪。
采風回來后,音樂廣播將利用采風素材制作音樂專題節目播出,并組織相關人員創作新時代歌頌黨的歌曲,在隨后舉行的“紅歌嘹亮”慶祝建黨90周年大型演唱會上推出。
5條線路串起革命史
從5月8日第一支隊伍前往深圳,到6月1日最后一支隊伍從廣西南寧回到北京,五條閃耀著革命光輝的紅色路線,串起了一個個凝聚著紅色記憶的地點,采風小組的成員們面對每一位采訪對象、每一處紅色遺址,懷著瞻仰崇敬的心情所看到、聽到的,都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些熟悉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每一天都激蕩在心中,匯成一首永遠吟唱不盡的紅色之歌。
北京音樂廣播此次的紅色采風路線一共有五條,分別是深圳——改革開放的前沿、陜西——革命圣地延安和西安、湖南——韶山毛澤東故居、安徽——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廣西——百色起義紀念館。這五條路線經過的地方,都發生過在黨的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歷史事件,誕生過為廣大群眾耳熟能詳的紅歌,每一天都有川流不息的游客前來拜訪、追思。
音樂廣播的主持人和詞曲作者親身前往這些地方進行實地采訪,挖掘當地的紅歌資源,尋訪跟紅歌的產生和流傳有關的感人故事,采訪紅歌的詞曲作者,并通過連線直播、新聞報道、博客和微博等多種報道方式向聽眾傳回最新的信息。
面對面采訪紅歌作者
深圳的《春天的故事》,西安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湖南的《瀏陽河》《小背簍》,安徽的《八月桂花遍地開》……這些紅色歌曲在革命的年代鼓舞著無數先烈,直到今天還在人民群眾中傳唱不衰。在這些歌曲誕生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感人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力量融進了這些歌曲,隨著歲月的洪流一代又一代傳承不息?只有同這些歌曲的作者面對面的深度訪問,才能解答采訪者所有的疑問。
采風組采訪了在深圳的《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之一葉旭全,在西安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原唱者贠恩鳳,在湖南的《又唱瀏陽河》的詞作者郭天柱和曲作者鄧東源,《挑擔茶葉上北京》的曲作者白誠仁……對這些音樂人的訪問,使那些紅歌的故事又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原陜西省音協主席賀義告訴我們,像《南泥灣》這樣的陜北民歌為什么至今仍在傳唱、仍有影響力,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這正是這些紅歌的根,是我們的民族魂。
每一首紅歌背后都有故事
在歌唱家贠恩鳳的家里,采風組發現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她和周恩來總理的合影,由這張照片,她道出了人生的一大遺憾:原來,周總理曾經在那次接待過程中要她再唱一次由毛主席詩詞改編的歌曲《蝶戀花》,可是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她沒能演唱,此后她再也沒有機會當面給周總理唱響這首他最喜歡的歌曲。贠恩鳳印象最深的,還是她11歲多走上工作崗位時,她與一位老師的對話。老師對她說:“你現在開始革命了。”她問:“啥是革命啊?”那老師就說:“革命就是為人民服務!”贠恩鳳說,就是這一句“為人民服務”影響了她的一生,她也是時刻以這句話為宗旨,踐行著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
在《十送紅軍》這首歌曲的誕生地——湖南桑植,采風組了解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沖破敵軍的圍追堵截,就是從這里出發開始了長征。走進桑植縣,總能聽到當地百姓哼唱一首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這首歌的背后有著一段紅色愛情故事:紅軍師長賀錦齋跟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走之前寫下了這首歌,一句一句教會妻子戴桂香。后來賀錦齋在石門與敵激戰中英勇犧牲,而戴桂香還一直等著他,想念丈夫時就自己哼唱這首歌,堅信仗打完了,丈夫就會回來。一直到92歲去世時,戴桂香還哼唱著這首《馬桑樹兒搭燈臺》。
金寨的小紅軍在排練八月桂花遍地開
安徽之行
采風組在湖南韶山沖毛主席故居前
采風組在深圳采訪
采風組采訪《挑擔茶葉上北京》曲作者白誠仁
采風組采訪《春天的故事》詞作者葉旭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