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是我國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勞動人事爭議的第一道“防火墻”,在維系社會穩定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積極意義。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關系的調整,隨著《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實施,勞資雙方的各類矛盾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變化,勞動人事爭議問題日漸增多,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正確地化解和妥善處理,勢必激化勞資矛盾。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快建設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充分發揮其“開心鎖”、“連心橋”、“減壓器”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慎重思考和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東蘭縣基層調解組織力量現狀
東蘭縣位于廣西西北部,紅水河之濱,云貴高原南緣,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瑤、侗等9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集老(革命老區)、少(少數民族地區)、邊(邊遠山區)、山(大石山區)、窮(固定貧困縣)、庫區(紅水河巖灘電站淹沒區)于一身的縣,也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扶持的全國143個少數民族特困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415平方公里,現轄14個鄉鎮147個村民委員會和兩個社區,總人口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
東蘭縣現有基層人民調解組織167個,兼職調解員965名,其中,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14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149個,企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1個,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3個。調解委人員組成情況是: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由鄉鎮領導、公安、綜治、司法、團委、婦聯、國土、財政、教育、衛生、民政、林業、農業、計生等部門負責人兼職,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由村(社區)干部兼任。目前,東蘭縣還沒有建立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二、建設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調解力量薄弱。當前,東蘭縣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勞動人事爭議頻發、高發。而當前基層調解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未建立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一些勞資糾紛未能做到早發現、快處理,未能及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從而大大增加了仲裁委的案件壓力,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調解員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東蘭縣現有的基層調解力量965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人數為683人,占70.8%,獲得法律專業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只有極少數人員,而且主要集中在鄉鎮司法、公安隊伍中,而處于處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最前線的基層工會工作人員、鄉鎮勞動保障事務協管員,法律知識不夠高,調解實務能力不夠強。
(三)調解經費緊缺,辦案場所有待改善。東蘭縣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扶持的全國143個少數民族特困縣之一,經濟發展滯后,財政收入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辦案場所緊缺,工作條件十分艱苦。
三、對策及建議
(一)整合現有調解力量,加快建立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目前,東蘭全縣14個鄉鎮均已建立司法所,配有15名司法干警;有13個公安派出所,共有基層公安民警69名;有5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共有勞動保障事務協管員14名(其中5名專職、9名兼職);有246個基層工會(其中機關52個、事業單位49個、企業90個、村級53個、社區2個),除縣公路局、供電公司等少數幾個基層工會配備了專職基層工會主席外,絕大多數的基層工會負責人均為兼職人員。這些人員目前雖然還不是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成員,但在實際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各種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尤其是鄉鎮勞動保障協管員、基層工會負責人,在發生勞動人事爭議的初期即已主動地參與糾紛的調解處理工作,是處理勞動人事爭議的第一線人員。
為便于加強領導,理順工作關系,必須盡快建立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人民調解力量緊缺的情況下,要盤活用好公安、司法、勞動保障、基層工會等部門的現有力量,盡快在各鄉鎮建立健全具有勞動人事調解職能的勞動人事爭議協調委員會,在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加掛“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辦公室”,在企業成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或中心,在事業單位建立由人事部門代表、職工代表、工會代表和法律專家組成的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中設立勞動人事機構。各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要聘請專家學者、律師、法律工作者擔任專職(兼職)調解員。
具體工作步驟是:第一步,建立試點。在現有的鄉鎮街道勞動保障服務所和規模較大、管理規范的企事業單位開展試點,首先建立完善的爭議調解機構,發揮調解組織在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時的便利作用。第二步,以點帶線。發揮試點調解組織的示范作用,將基層調解組織建設推廣到其他鄉鎮和中小企事業單位,實現以點帶線,將調解工作深入各鄉鎮街道和企事業單位內部。第三步,形成大調解網絡。發揮其他社會組織在爭議調解方面的作用,推動其他社會組織建立調解體系,穿插聯動形成開放式社會的大調解網絡。
(二)加強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隊伍建設。一是配齊配強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人員,力爭做到每個鄉鎮和較大規模的企業都要配備專職的調解人員;二是有計劃地對調解員進行培訓,全面提高調解員的法律修養和調解技能。
(三)多方籌措經費,規范化建設調解場所。全縣上下要群策群力,尤其是政法、財政、人社部門要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提高認識,克服困難,在爭取上級將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工作經費列入財政轉移支付的同時,在縣級財政預算上要給予傾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保障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工作經費,以人民調解委員會“四規范”、“四落實”和“六統一”為目標,明確組織建設、業務建設、內部管理、硬件建設、工作實績等創建內容,全面提升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基礎建設水平,確保基礎建設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