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帶團,是去蒙古。領著一群城市人,當中有白領、學院講師、媒體人、公司經理等,他們雖說不上養尊處優,但也算是過著小資生活——吹慣冷氣,泡咖啡館,出入有轎車,逛街去商場,吃飯上館子。
忽然,這些講究生活品質的城市人被帶到蒙古國,一個擁有遼闊大地卻保留傳統畜牧生態的環境,一下子面對與城市全然迥異的生活,他們會被刻苦的環境打敗嗎?我帶著“好戲上演”的觀望心態,準備見證他們如何“迎戰”。
在百萬平方公里內找一個廁所
奔向草原,遠離了現代生活設施,情況有所不同了。
城市人首先面對上廁所的困擾,要知道蒙古國面積約156萬平方公里,可是人口不過280萬,可以想象那遼闊的國土,絕大部分時候放眼望去,都是不著邊際的蒼茫大地,別說想見到建筑物,就連人影都難找。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奢望廁所的出現呢?
每當長途奔波后,車子停下稍作歇息之際,也就是大伙兒解放的時段。一下車,先來個360度環視,不管望向哪個方向,遠方都是地平線,而且一棵樹都沒有。男人不會多想,只要多走幾步,轉身背向女人,就解決了問題。難為的是女人,站在空曠不著邊際的大地上,試圖找個遮蔽的大石頭都沒有。
我之前交代過她們穿裙子,當中有的女團員習慣穿褲子,裙子收在包里,當下掏出來,套上,仿佛那是為上“廁所”而專門配置的遮羞布。也有的,帶上陽傘,三三兩兩邁開腳步,慢慢走向遠方,還不斷回頭望,丈量著距離,勢必要把自己變成別人視覺里的一個小點,才放心蹲下。
透明的蹲姿
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這樣扭扭捏捏,可是一段時間以后,習慣了原始生活,你就會發現環境如何漸漸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行為。經歷了幾天的草原生活以后,每當車子一停下,只見男女團員左右分開走去一旁,男人照舊坦然佇立一角,對著前方的蒼茫曠野撒尿;而女人,則不再靦腆,也無須再套裙子遮羞,只要走幾步路,就大大咧咧地蹲下,再也不猶豫不決了。因此有人這樣說:“我們愈來愈像動物了?!?/p>
有時候,會遇見簡陋的廁所,也就是用木條圍了三面矮墻的挖坑廁所,人踩在橫架在坑上的木板,小心翼翼蹲下去,下半身被矮墻遮擋,人頭卻在上沒有被遮住,還有后方是開放沒門的,寒風一吹過,屁股冷颼颼一陣麻痹,好不刺激。若不想屁股對后方,轉過身來蹲,則另一器官受涼了。
還有一種廁所,也是挖坑的,不過有棚有門,就是所謂的茅廁。窄小的空間凝聚了濃烈的屎尿臭味,人只能憋著氣進去,然后踉蹌破門而出,逃離“災難現場”后,氣喘喘拼命呼吸外頭新鮮的空氣,猶如重獲新生一般。因此,沒有人愛用茅廁,大家都寧愿像動物一樣,把自己處置在開放的大自然之中,藍天白云下好不舒暢。
隨地“解放”?
能像動物一樣隨時隨地解放,而且處身開闊毫無遮攔的大地上,面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宜人風景(偶爾會有犁牛靠近),感受熙和陽光灑在身上,驅趕一點寒冷,有說不出的自由與歡暢。
說是自由,一點也沒錯,當大家已經愛上蒙古草原的自然生活,逐漸被改頭換面成為鄉下人,再回到首都烏蘭巴托,即刻陷身在車龍里,四周建筑林立,雜亂嘈雜迎面而來,原本熟悉城市生態的小資們,不經意流露出厭惡的表情,甚至有一點恐慌,感覺平靜的美好生活即將離去,萬般不舍。
看著車窗外流動的交通和人群,還有鱗次櫛比的房屋,大家的目光四處搜索,也不知道在尋找什么東西,只見他們一臉的擔憂,仿佛面對很大的難題。終于,有人忍不住輕呼:“我們要到哪兒上廁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