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兒,誰遇上,誰都是在經歷活著還是死去的選擇。
繼《婚姻法》新司法解釋之后,“大義滅親”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時,在該草案當中加了一項:“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如果此條得以通過,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力提倡的“大義滅親”司法政策將被顛覆,這與世界部分國家的法律理念相契合。從此咱們就算是在法律層面免除了大義滅親的義務。
大義滅親的司法案例屢見不鮮,弟弟為了籌集哥哥上大學的費用而偷竊了室友4萬元。在警方的動員下,哥哥將弟弟騙到自己的住處,埋伏在那里的警察將其抓獲。哥哥的大義滅親之舉受到了社會的強烈譴責。
究竟應該“大義滅親”,還是“親親相隱”呢?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自己家遇到事時,都希望親親相隱,別人家的事兒,都應該大義滅親。
關于這一點爭論,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不應該為保存風紀,反而破壞人性;須知人性卻是風紀之源泉。”這句話作為大義滅親的注腳,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一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提出大義滅親自愿化,這一草案一出臺,各界人士就發出了自己的呼聲,尤其是我們知心版的讀者群和婚姻法律問題QQ群里的親們,更是發言踴躍。
正方 支持立法:“大義滅親”必須出于自愿
“大義滅親的立法理念是錯誤的”,不符合中國“親親相隱”的傳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
“大義滅親”的法律規定,讓犯罪嫌疑人的親屬左右為難,陷入僵局。個人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出庭作證,那就意味著背叛親屬,也就是制造了家庭的不和諧,對家人的心靈造成了重創。不予揭發,則可能被扣上“包庇罪”的帽子,最終牽連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很顯然,這種“大義滅親”加劇了社會和情理的矛盾,也背離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情,削弱了家庭與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大義滅親”自愿化,可以進一步促進家庭的和諧。
“大義滅親”就是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低頭,一個人性可以被權性所代替的“偽善良”。如果廢除或是變為自愿,那么就是人性的一個進步,同樣也是社會的一個進步。
大義滅親一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者的呼喚,但面對親人的犯罪,又有幾個人能真心地出庭去指證他們在這個世上最親、最愛的人呢?
曾經看過一部親生兒子把犯罪的母親一步一步送上法庭的電視劇。盡管母親含辛茹苦把兒養大,盡管母親出于無奈失手傷人,盡管案子在20年前已成定案,不會再牽涉母親。但兒子還是選擇了大義滅親,做出了一個永遠讓母親此生無法釋懷的決定。他在母親的眼里是冷血的、無情的,是一個比外人還要外的白眼狼。但她可知道兒子的心有多苦、多痛嗎?他為了維護公平正義,不惜犧牲血肉親情,還要永遠受到良心的時時譴責,道德的刻刻追問,他的一生能安寧嗎?
當新的法律草案提出來的那一刻,人們終于可以解脫了,“大義滅親”可以自愿選擇,合乎了親情的延續發展,合乎了家庭的倫理道德啊。
反方 反對立法:“親親相隱”就是包庇
不能只單方面考慮家庭關系的和諧問題,在法律方面,當有人違法時,應該強制其親屬出庭作證。如果親屬出庭作證變為自愿,可能會使當事人一錯再錯。本來可能只是一個搶劫的行為,就因為親屬知情不報或是拒絕上庭作證,當事人在逃亡過程中又殺了人,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自古就有“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見,無論誰犯了罪,都不能包庇,更何況是親屬呢?父母子女雖然是親人,有著血緣關系,但是比起社會這個大家族來說,維護眾人的利益更為重要。如果一味地礙于血緣親情等感性的原因,而對犯罪嫌疑人保持中立或是不作為的維護,就等于在一定意義上視“違法犯罪”為不顧。如此做法,雖然解決了“大義滅親”的尷尬局面,長遠來看就等于制造了一個法律漏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應該是越來越嚴謹,越來越嚴格,如果“大義滅親”變為自愿,那么大多數親屬就不會到庭作證,這樣一來,法律的強制性作用就消失了。
“大義滅親”自愿了,自己家里倒是舒服了,可是受害人或是社會的危害誰來負責呢?“大義滅親”一定要作為一項基本義務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