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A股市場出現了一波單邊下跌的走勢。上證指數從4月18日的年內高點3067.46點下跌到6月20日的年內低點2610.99點,指數下跌了456.47點,跌幅達到14.88%。雖然指數的整體跌幅不大,但對于投資者來說卻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尤其是創業板、中小板股票的大量破位下跌,讓持有創業板、中小板股票的投資者遭遇重創。投資者的信心嚴重動搖,甚至就連一些私募基金也發出了“再無行情就沒飯吃”的感慨。
也正是在投資者倍感失落的時候,有關“救市”的傳聞在市場上流傳開來。傳聞稱,管理層已經向券商打招呼將要暫停發行新股以緩解資金緊張形勢。不過,隨后媒體報道稱,數位券商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對此都表示了否認,稱并沒有得到相關的消息。但即便如此,“救市”傳聞的出現,也反映出了市場的“救市情結”,即每逢股市持續下跌、行情低迷時,投資者總希望管理層能夠出面“救市”。
投資者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投資者需要告別這種“救市情結”。畢竟如今的股市已經告別了“政策市”而走向“市場化”。股市的漲漲跌跌、新股發行節奏的快慢等都應該由市場說了算。在這樣的市場里,投資者更應該要學會風險控制,更應該要學會自己拯救自己,而不是盲目投資,將自己陷入困境,又盼望著管理層救市。這種一味依賴管理層救市的投資者,顯然不是成熟的投資者。可以斷言,最盼望著救市的投資者,通常都是那些重倉殺人,甚至是借錢殺人,重倉持有股票并被嚴重套牢的投資者。而對于輕倉的投資者來說,也許還感覺到股市風險沒有釋放完畢呢,又哪來救市的情結呢?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股市并沒有救市的必要。雖然說部分投資者在二季度的下跌中損失較大,但就大盤股指來說,跌幅并不算大,15%左右的跌幅,這在A股市場是很正常的回調。雖然說一批創業板、中小板公司的股票跌幅甚大,但這種下跌正是這些股票價值回歸的表現。因為這些股票在IPO時,投資價值被嚴重高估,股票發行市盈率都達到了70倍、80倍甚至上百倍,而上市后股價又被市場炒作,估值被進一步提高。因此,這些股票的下跌與破發,都是很正常的。股價的嚴重下挫正是對股價嚴重偏離價值的修正。這種修正是—件好事,是有利于股市健康發展的。股市怎么能夠因為對股票高估值的修正而救市呢?
而且就救市的措施來說,更不能是采取叫停新股發行的方法。因為新股發行自2009年6月以來,就一直都是實行市場化定價的發行政策。在行『青偏暖的時候,這種市場化定價發行,讓新股發行淪為了“三高”發行,成為發行人赤裸裸圈錢的工具。如今行情低迷了一些,新股發行的市盈率降到了相對正常的水平??梢哉f為了新股發行市盈率的下降,投資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因此叫停新股發行,這不僅有違市場化的原則,而且這種叫停新股發行豈不是要維護新股的高價發行了?而從股市的健康發展來看,如果新股發行一定要叫停的話,那也應該是在新股高價發行的時候,而不是在新股低價發行的時候。
因此,就當前的股市來說,救市沒有必要性。不過,就股市下跌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來看,“治市”才是當前股市所應該面對的事情。比如,在目前來說,叫停新股發行來救市是不可行的,但作為一種“治市”方法,完善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很有必要。為什么在二季度的行情下跌中,一批創業板、中小板的股票跌幅巨大,就是因為“三高”發行極大地放大了股票的投資風險。因此,我們有必要完善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以遏制“三高”發行。雖然從目前來看,因為行情的低迷,“三高”發行有所遏制,但這種遏制只是暫時的,一旦行情轉暖,“三高”發行又會卷土重來。因此,我們更需要從制度上來遏制“三高”發行。而這種做法,就是“治市”,而不是“救市”。并且,如果“治市”得力,那就可以避免股市陷入困境,“治市”的功績因此遠遠超過救市。而目前的股市需要的就是這種“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