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逝世。這位巨星的隕落被視為全球科技界的重大損失。許多年來,蘋果天天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作為蘋果的靈魂人物,喬布斯將蘋果帶向了難以企及的巔峰。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時,蘋果已是一個千瘡百孔、喪失靈魂的企業,但在喬布斯的領導下,蘋果在當年盈利3.5億美元,此后蘋果的股價一路飆升,甚至一度超過美孚埃森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喬布斯的離世,除了留給世界一個商業奇跡,他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喬布斯在生前曾批評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蘋果被營銷人控制,喬布斯的回歸意味著蘋果的決策權回到產品人的手中。當我們試圖從喬布斯身上剖析蘋果快速崛起的秘密時,那些曾經很有用的營銷法則失效了。從喬布斯過去的言行中,我們很少看到喬布斯談論營銷,甚至品牌,他更愿意花時間探討產品、藝術和禪學。或許在他的內心深處,營銷并不重要,他更關注直指內心的力量。醉心佛學的他從修禪中形成了獨特的哲學觀、人生觀和審美觀。也許天生的張揚個性和對事業的野心,無法讓他成為一代禪師,可是當我們從蘋果的成長軌跡中溯源,正是那段靜心修禪的經歷讓喬布斯形成了獨特的商業哲學。世間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將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也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吹毛求疵還能站在世界之巔,更沒有人能像他那樣不近人情卻能讓團隊齊心協力。要問為什么,我們必須從他的內心世界說起。
禪的境界
喬布斯的獨特品位,讓他與傳統的商業世界格格不入,但事實上,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回到原點。正如喬布斯在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所說:“佛教中有個說法叫‘初心’,保持初學者之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以“初心”看世界,才能發現商業之本原。消費者趨勢策略研究者杰夫·楊表示,禪宗強調的是“無為的力量”,或許這是喬布斯“極簡主義”哲學之源。通過那句名言─“我愿意用所有的科技換回與蘇格拉底的一個下午”,我們能夠洞悉喬布斯的內心世界。穿越時光回到30多年前,跟隨喬布斯一起前往印度,也許所有的秘密都會揭開。
早在1972年就讀俄勒岡州波特蘭里德學院時,17歲的喬布斯便大量閱讀宗教與哲學書籍,并決定在19歲那年遠赴印度靈修。在印度,他造訪著名的凱因齊靜修院。那段時間他像一個云游者,光著腳,穿著破爛衣服,四處拜訪大師,從佛教圣地鹿野苑一路北上直到接近尼泊爾的地方。此次印度之行被喬布斯稱之為“迷幻經歷”,“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三件,這是其中之一”。從印度回來后,喬布斯深深地被佛教打動,成為一名佛教徒。其實,在此之前,喬布斯就被一本名叫《禪者的初心》所吸引,這是一本由日本禪師鈴木俊隆用英文撰寫的一本禪的普及書。書中,有一句禪語對喬布斯影響深遠─“初學者的心空如也,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并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年輕張狂的喬布斯在禪的指引下,創造了一番令人驚嘆的事業,并在1980年帶領蘋果上市。
5年之后的1985年,我行我素的喬布斯被董事會趕出了他一手創辦的蘋果。喬布斯一度非常消沉,他甚至打算去日本修行,但他的禪宗導師乙川弘文告訴喬布斯:“禪是自我內心的修行,不是非得跑到日本去才能做到。”聽從導師的勸告,喬布斯開始二次創業,成立了NeXT公司,并請乙川弘文作為公司的精神領袖。1991年,乙川弘文主持了喬布斯與妻子勞倫妮的婚禮。
1997年喬布斯重返蘋果,他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心境與以往大不相同,他以“初心者”的姿態迎接萬維網對新世界的挑戰。在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他說:“再次作為一個初心者,身上的輕松感超越了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讓我放開手腳,踏入我生命中最具創造力的一段時光。”
禪宗講究精神對現實生活的超越性,提倡人的生活精神的高級追求與享受,反對人的心性總是停滯于一處而執著、迷惘,并強調人不要被動地接受外部環境,而是由內在精神去駕馭環境。與此同時,禪宗認為,人只有在平凡中見道,才能真正超越外界的一切限制,也包括超越自我,把握當下的生活歷程,將每一時空瞬間化作永恒。
禪讓喬布斯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修禪之后的喬布斯不再畏懼死亡。他說:“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是否會繼續做我原本打算做的事?”正因為如此,喬布斯不愿意將時間浪費在那些瑣碎的事情上。在外界看來,喬布斯脾氣暴躁,控制欲超強,與禪格格不入。但事實上,禪所提倡的個人體驗讓喬布斯找到了內心的寧靜。魔鬼的個性與禪師的內心在喬布斯身上得到和諧統一,但他從來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仍舊是難以打交道。一位采訪過喬布斯的記者回憶說:“如果喬布斯沒有學習禪宗,那么情況會怎樣,可能會更糟?”
喬布斯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除了修禪外,他甚至將“吸食迷幻藥”看成是和“修禪”一樣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三件事之一,年輕時他從中獲得了創意的靈感。喬布斯曾拿迷幻藥嘲諷比爾·蓋茨創造力低下:“如果比爾·蓋茨年輕時嘗試過迷幻藥的話,那么微軟應該能夠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在面試時,喬布斯為了考察面試者的創造力,會出其不意地問“你吃過幾次迷幻藥”?
事實上,喬布斯認可“迷幻藥”不是完全沒道理的。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心理學家就迷幻藥與創新能力做過試驗,大部分參加試驗的人認為,迷幻藥給他們帶來了更強的創造力。新世紀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吸食過迷幻藥的人,會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好奇、更專注智力和更有創造力,這種轉變甚至能持續一年以上。許多創新先驅們在迷幻藥中找到了持久的靈感,據說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是在使用迷幻藥的過程中想象了DNA的結構。
靈修與吃迷幻藥,看起來根本不相干的兩件事,在喬布斯身上起了化學作用。遵禪之道卻循魔之術,喬布斯把禪宗理念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不僅運用在生活中,也貫穿到公司運營的每一項決策中。
禪宗講究“簡單”和“直接”,喬布斯從禪宗得到了近乎教徒式的生活理念。十幾年來,喬布斯總是一成不變地穿著標準的三件套出現在新品發布會上:黑色長袖T恤、藍色牛仔褲和NewBalance993跑鞋。家里的陳設也是一成不變,簡樸到了極致。蘋果前CEO斯卡利曾這樣描述喬布斯的家:“他的房間里幾乎沒有家具,只有一幅愛因斯坦的畫像,還有一盞蒂凡尼臺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在商業上,喬布斯亦崇尚“簡單”和“直接”。他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有這樣一句魔咒─專注與簡單。簡單之所以比復雜更難,是因為你必須努力地清空你的大腦,讓它變得簡單。但這種努力最終被證實為有價值,因為你一旦進入那種境界,便可以撼動大山。”禪要求人們用內心感知世界,它讓喬布斯擁有非凡的直覺和洞察力,而且促使他形成了獨特的商業理念和美學思想。
產品美學
如果說禪奠定了喬布斯的人生哲學,那么禪的KISS思想(Keep it simple stupid,盡量簡單)則奠定了蘋果的美學基礎。喬布斯沒有花哨的理論,也沒有復雜的理念,數十年如一日,他只做一件事:讓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他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不同凡響的產品,哪怕忍受寂寞、質疑與反對。喬布斯對于產品有著無限的狂熱,他不允許別人漠視。
上世紀80年代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做過一次演講,臺下的學生對喬布斯談好產品的理想不感冒,只對商業、股票感興趣。喬布斯惱怒了,他干脆停下自己的演講,轉移話題問學生:你們當中有多少處男、處女。
喬布斯拒絕撒胡椒面式地生產一大堆平凡無奇的產品,不愿意跟那些得過且過的“差不多”先生為伍。在他看來,產品只有兩種:完美的產品和垃圾。就跟他評價食物一樣,要么是天下美味,要么是難吃到極點。他對完美產品的追求,流傳著很多段子─因為一個螺絲開除高級研發人員,為了一個細節幾個月睡不安寢,他要求圖標精致到讓人有“舔”的沖動……這種過于完美主義的做法難免給世人一種“霸道”、“不近人情”的印象。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描述過一個場景:“他會在開會時走進來,扔下一句‘算了吧,那都是一堆垃圾,你們沒有做好’,然后就走出去,還說‘你們都是白癡’。”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蘋果陷入危機,當時蘋果推出了350多款產品。被趕走的喬布斯在媒體上公開批評蘋果把賺錢放在第一位,而在喬布斯主政時期,產品是第一位的。彼時的蘋果被毫無想象力的大路貨左右著,毫無生機,老氣橫秋,它被喬布斯看成是營銷人趕走產品人的典型失敗案例。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這些產品砍剩下10款,竭盡全力開發那些真正激動人心的產品,將企業的焦點聚焦到產品上。
在蘋果的發端之地硅谷,從來不缺乏程序師和產品開發師,但產品挑選人向來稀缺。產品挑選人是一個硅谷術語,按照慣例,新成立的公司第一個產品必須成功,否則這家公司必定失敗。毫無疑問,喬布斯是硅谷人眼中的頂級產品挑選人。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后就開始在一大堆眼花繚亂的產品中選擇,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不能讓集體意見左右自己的直覺,他必須成為一個獨裁者。事實上,不少人將他與希特勒相提并論,一個曾在蘋果工作過的人這樣評論喬布斯:“幸好他不是一個政治家。”
喬布斯非常推崇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如果我問顧客想要什么,他們可能會說自己想要一匹快馬。”1927年,亨利·福特推出福特A型車時,有100萬人想涌入福特總部一睹新車芳容。超越消費者所想,喬布斯與亨利·福特找到了共鳴。在喬布斯看來,真正有顛覆性的產品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因此,喬布斯從來不做消費者調查,也不相信那些喜歡將簡單事情復雜化的咨詢公司。他認為,通過調查得到的數據不一定能帶來正確的選擇,那只是人們想要的選擇。反對他的人嘲諷說:“喬布斯所做的市場調查就是每天早晨看一看鏡子里的自己。”而極度自戀的喬布斯培養了一批像他一樣思考的團隊,在蘋果內部獲得成功的秘訣是正確回答一個問題:“要設計一款新產品時,史蒂夫·喬布斯會怎么做?”
縱觀喬布斯近年來推出的產品,iMac、iPod、iPhone、iPad,無一不是超越消費者想象的巔峰之作。這些產品不僅凸顯了喬布斯獨特的美學品位,也彰顯了他對細節的完美追求,正如史蒂文·沃茲尼亞克所說,“所有產品都能映出他的影子”。為了尋求設計靈感,喬布斯曾研究寶馬、奔馳汽車的配件安裝、油漆、使用的材料、顏色及其他元素。蘋果前CEO斯卡利對此記憶猶新,“硅谷其他人并不研究這些東西”。與此同時,他還帶領設計團隊通過藝術展、建筑藝術汲取靈感。他發現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藝術都符合極簡主義理念,從此,KISS成為喬布斯的一個美學標志,這一原則不僅僅是美學特征,也包含功能定位。
在蘋果系列產品中,無論是iPhone還是iPad,都只有一個HOME鍵,而且它們的功能一個3歲的小孩都能弄懂。在浩瀚的產品世界里,蘋果是絕無僅有的不需要說明書的產品。據說蘋果產品開發人員被喬布斯折騰瘋了,在產品設計出來的時候,研發人員興致勃勃地告訴喬布斯“高中生不看說明書都會用”,喬布斯搖了搖頭說:“不,要小學生。”除了操作極簡之外,蘋果最大限度地將屏幕交給了消費者,讓他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避免干擾,減少誤操作的風險。
盡管喬布斯對產品細節有著變態般的追求,但蘋果在功能上并不打算滿足所有人的需求。iPhone剛剛推出之時,有人詬病它的缺點:只支持單任務,不支持Flash;電池不能換,且只能用一天;不能復制、粘貼,等等。但消費者不在乎這些缺點,因為iPhone帶來的驚喜已經超乎他們的想象,他們得到了堅硬的外殼、超酷的界面、無限的應用、上網的樂趣和完美的音質,至于其他遺憾,等到新一代iPhone推出時再彌補吧。事實上,這種殘缺美讓人們對下一代iPhone有了更多的期待,就像追著尾巴跑的狗一樣,總是很接近,但永遠咬不到。這種殘缺美被許多營銷人士描述為“神秘感營銷”、“饑渴營銷”,這種殘缺美反而證明了喬布斯對人性超強的洞察力。
理解了喬布斯的產品理念,或許才能解析喬布斯之所以被稱為營銷之神。無論是神秘感營銷也好,還是饑渴營銷、速度營銷也好,這些被人總結出來的各種喬布斯法則不過是皮毛之術,“好產品”才是喬布斯的營銷內核。
商業原點
相比喬布斯在產品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個偉大的成就莫過于他改變了消費電子產業生態鏈。在iPod誕生之前,全球音樂市場被互聯網破壞得體無完膚,幾乎難以為繼。在免費音樂時代,全球唱片業巨頭無時不刻不在為尋找新的盈利模式而撓頭。喬布斯的iPod就像福音一般,給唱片業帶來了希望。iTunes音樂商店以0.99美元每賣一首歌曲,蘋果就能獲得0.70美元收入,這完全顛覆了過去的音樂銷售模式。過去,顧客喜歡某一首歌,要么上互聯網找盜版的免費歌曲,要么就不得不付出幾十美元買下一張唱片。喬布斯逼迫唱片公司改變以往將好歌、爛歌打包在一張唱片里的做法,將每首歌直接推向市場,接受iPod消費者的檢驗。對唱片公司來說,雖說歌曲的單價下降了,但銷售總量卻有了極大的提高。2011年10月,iTunes音樂商店的歌曲總下載量超過了160億首,目前曲庫的歌曲達到2000萬首。iTunes音樂商店是目前全球第一大唱片銷售渠道,遠遠超過沃爾瑪唱片銷量總和。
iTunes與iPod的軟硬搭配,將索尼Walkman、三星Yepp和微軟Zune等MP3播放器拋在身后,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音樂愛好者的消費習慣。一方面蘋果通過銷售分成模式消解傳統唱片業巨頭的霸權,另一方面給了獨立的數字音樂人更廣闊的空間,將音樂市場回歸到“以作品說話”的原點上。
托馬斯·弗里德曼描述的“世界是平的”場景,在蘋果的生態鏈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這一模式并不復雜,蘋果就不怕索尼、微軟奮起直追效仿嗎?蘋果打消這種顧慮的辦法是構建一個封閉的生態圈,不斷改進硬件、升級軟件封堵競爭者。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封堵Palm手機對iTunes的API接口,最后陷入危機的Palm迫不得已投入惠普懷抱。得知Palm利用API接口獲取iTunes資源時,喬布斯大為震驚。在喬布斯的眼中,iTunes是內容之源,它管理蘋果所有終端的各種內容與資源,同時它是鏈接蘋果生態鏈的核心,是蘋果的“資源池”,無時無刻在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內容、軟件與資源。Palm企圖共享iTunes的行為,簡直是在斷蘋果的后路。最終的結果是蘋果封堵API,從此iTunes不再支持任何非蘋果終端。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蘋果讓后臺軟件系統始終處在更新狀態,不斷封堵漏洞并增加新的功能,使黑客式的破解行為最終變成一種疲于奔命的折騰。
App Store 延續了iTunes的輝煌。iPhone的爆發性崛起,構筑了另一個嚴密的生態鏈,在這個體系里,用戶、蘋果與第三方軟件開發者形成了一個三方共贏的局面。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蘋果App Store應用下載量為14.5億次,累計下載量突破150億,App Store提供的應用數量超過42.5萬個,用戶平均每天的應用下載個數總和則達到了3230萬。App Store像一個魔法池,不僅牢牢吸引了用戶挑剔的目光,而且將互聯網時代最驚艷、最實用的創意吸納其中。有媒體認為,App模式正在對人們傳統的網上沖浪行為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它真的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App Store之所以倍受追捧,在于它改變了互聯網的免費規則,讓所有的開發者都能獲利,無數獨立程序員都是受到蘋果誘人的分成比例吸引,才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投入App Store的懷抱。另一個原因則在于用戶越來越懶,他們寧可揮動食指,也不愿意在瀏覽器上輸入冗長的網址。順應“滑動時代”的到來,蘋果推出了iBooks和iAD,前者顛覆的是亞馬遜,后者要革谷歌的命。蘋果甚至將這一新的模式運用到電腦桌面上,據說最新一代的Macbook Air就整合了在線蘋果Mac軟件銷售的功能。
蘋果的封閉性不僅表現在iTunes和App Store上,更表現在供應鏈管理上。表面上,蘋果和其他IT企業并無二致,奉行的是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它將設計放在總部庫比奇諾,代工放在中國。為了避免讓產品落入俗套,蘋果拒絕ODM。而為了牢牢掌握供應鏈話語權,蘋果分散向多家供應商采購核心部件,以競標的形式選擇代工廠。除此之外,蘋果還與供應商、代工廠簽訂嚴格的保密協議。在新產品發布會的前一秒,無論是內部開發人員,還是供應商合作伙伴,都不能對外界透露新產品一絲一毫的信息,否則將面對無窮無盡的訴訟和巨額索賠。多年來,喬布斯的繼任者提姆·庫克一直負責蘋果龐大供應鏈的運轉,從未出現過新產品泄密事件。在商業間諜無孔不入的今天,蘋果的保密工作做到了極致。
開放還是封閉,是互聯網時代爭論不休的命題。一直以來,互聯網從業者都推崇開放、共享、免費原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獲取、吸納新的資源,在此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強大。人們總是拿谷歌作為例子,說明這一原則是多么重要。可是,蘋果的異軍突起卻讓人們懷疑這一原則能否適應新的互聯網世界。喬布斯認為開放是相對的,可以對用戶敞開胸懷,但對商業競爭對手要說“NO”。喬布斯破壞了數字時代的商業規則嗎?當然不是,他對蘋果生態圈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做到了開放、共享,蘋果就像一個王國,只要成為這個王國的一員,就能獲得超乎想象的回報:用戶獲得獨一無二的產品和無限精彩的內容,程序開發商獲得可觀的分成,蘋果賺得盆滿缽滿,而蘋果的國王喬布斯則贏得所有人的尊敬。至于競爭對手,讓他們羨慕、嫉妒吧!
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喬布斯重新書寫了數字商業時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