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ntas and the Airline Quality Gap
博客主人/Joshua Gans
http://blogs.hbr.org
這個夏天,我從波士頓飛往多倫多,由于航線關系,中途必須經由我的祖國澳大利亞。作為飛機上的常客,一次次的旅行讓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美國航空公司的服務體驗比不上澳洲航空公司?
讓我們比較一下兩個國家航空公司的客戶體驗。當客戶選擇澳航時,你在登記處看不到排隊的隊伍—是的,即使這天正好是星期一早上8點,一周里客流量最大的時候。乘客可以方便地寄放包裹、辦理登記手續。而過安檢,也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情。在安檢處,你仍然不會看到長長的隊列。雖然在過安檢時,仍然必須把手提電腦拿出來—但僅此而已,不需要脫鞋或解開腰帶。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鐘。往周圍望一望,你看不到在美國登機處常見的排隊長龍。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樣的規則差異和航空公司沒太大的關系,主要是和美國的TSA規定有關—按照TSA規定,所有進入美國機場的行李都必須打開接受檢查。你的說法固然是對的,但安檢肯定涉及客戶體驗,并最終影響航空公司股東的收益。我將做進一步的解釋。
搭乘澳航,一旦通過了安檢,那些商務旅客便能盡情體驗澳航的休息室。在那里你能享用早餐(包括一杯名副其實的咖啡)。此外,還有足夠大的休息空間,甚至是工作室。我在休息室的唯一遺憾是必須趕航班,不能停留太長時間。
登機時間也縮短了。盡管這是一架大型空中客車,我們只要在起飛前20分鐘到達登機處就行了,而登機時間也很準時。在澳大利亞,人們很少隨身攜帶許多物品,這也加快了登機的速度。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對行李最終抵達目的地、卸載并送回到自己手上的速度很有信心。至少我的情況就是這樣。在我們走出去的時候,行李已經躺在傳送帶上了。至此,如果針對美航提出改進建議,我會說:側重對隨身攜帶的行李收費,而不是針對托運的行李。
在飛機上,澳航會為乘客提供報紙,還為孩子準備了玩具包—而這僅僅是一個小時的旅程。這樣的情況在美國主要的航空公司中是很少見的。澳航的座椅空間明顯比美航的大。另外,我們還享受到額外服務:健康的麥片早餐。乘客還能分到一個耳機,可以收看新聞。這些服務都不需要另外收費。
許多搭乘過美航飛機的乘客一提起美航,就流露出一股絕望的神情。如同我提到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機場服務以及各種損害消費者體驗的條條框框規則。事實上,有人推測,如果進行一次開明的投票提議,迫使美國政客也像普通乘客一樣在TSA檢查隊列中等待,搭乘經濟艙,那么美航的改革可能會迅速奏效。
澳航的經驗表明,航空公司可以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盈利,而不像美航那樣,構筑堡壘,抵擋持續不斷的客戶投訴。事實證明,美航的競爭力不強,它們不能帶來任何創新和改進。當然,個別美航品牌仍然必須肯定,比如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和捷藍航空(JetBlue)。但是美國各大航空公司,比如美國聯合航空(United)、美國航空(American)和美國達美航空(Delta),它們仍然沒有感受到改革的壓力。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我必須就此指出:競爭力是一個關鍵的因素,但是澳航體驗的案例和這一個理論有出入。直到2001年9月21日,澳大利亞國內旅游仍然是雙寡頭壟斷的市場局面。當時航空旅游價格昂貴,但是質量很有保證。現在由于受到競爭對手的沖擊,澳航降低了價格,但是仍舊以自己的服務品質和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