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聽到“人造雞蛋”這個詞時,或許會感到不安、甚至恐怖,然而現在不止是雞蛋可以人造,像海蟄絲、蝦丸子、白木耳、蟹足棒等,越來越多食品都可以人造出來,現在部分人造食品已光明正大地登陸各大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銷售。
記者走訪部分超市、農貿市場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不少速凍海鮮產品成分與名稱不符,蟹肉棒里根本沒有蟹肉,蝦肉丸里不放蝦肉,墨魚丸里找不到墨魚的影子……商家稱這些都是仿生食品,不是原味海鮮產品,而消費者則認為商家有誤導消費者嫌疑。
海鮮丸子煮后變面粉團
消費者吳女士喜歡吃火鍋,也經常買蟹肉棒、蝦肉丸等速凍海鮮丸子,但每次吃這些海鮮丸子時,吳女士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些10元左右一斤的海鮮丸子放在鍋里煮后就發脹成面粉團,怎么都吃不出海鮮的味道,更像是淀粉丸子,而且這些海鮮丸子在鍋里煮一兩個小時都不爛。
“這些速凍海鮮丸子味道與在一家專業火鍋店里吃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吳女士說,火鍋店一份蝦肉丸五六個要20多元,吃起來很美味,但超市和農貿市場速凍海鮮丸便宜的一斤才七八塊錢,真不知道這些速凍海鮮丸是什么做成的。
蟹肉棒等多是仿生食品
在大型超市,常看到冰柜里散裝的速凍海鮮產品有蟹肉棒、蝦肉丸、墨魚丸等約10個品種,其中有一款福建某企業生產的蟹肉棒,其包裝袋上成分一欄注明含有魚糜、蛋清、各種食品添加劑等10多種,但卻找不到“蟹肉”。蝦肉丸配料表中注明著含有魚糜、豬肉、淀粉等成分,但就是沒有“蝦肉”二字。這些散裝海鮮速凍產品價格很便宜,每斤12元左右,其外包裝上標注著“速凍魚糜制品”字樣。
在另一家超市里,一款廣東某企業生產的蟹肉棒包裝袋一端上印有一只紅色的大螃蟹,但這款蟹肉棒配料表中卻沒有“蟹肉”,只有金線魚漿、大豆蛋白、食品添加劑等成分。
一家農貿市場銷售速凍海鮮產品的攤主說,這些速凍海鮮產品大都是仿生食品,并非真正的蟹肉和蝦肉制作而成,主要以面粉為主,混合豬肉或雞肉,再加上用魚肉制作而成的魚糜,然后根據不同口味需要,加上其他一些食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劑。“幾塊錢一斤怎么可能吃到真正的蟹肉棒、蝦丸?能吃到味道就不錯了。”
商家愛打擦邊球
“明明是魚肉、淀粉做的,包裝上卻寫著蟹肉棒、蝦肉丸,這不是忽悠人嗎?”采訪中,一些市民認為商家此種做法是在誤導消費者。記者注意到,這些速凍海鮮產品在包裝上并不明示“仿生”字樣,消費者在購買這些速凍海鮮產品時對成分表并不關心,大多只關注價錢和商品名稱。
據介紹,仿生食品是一種新型食品,就是用人工原料制作成類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它從外形和口味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加工成食品價格低廉,外形、口味很像,但這些仿生食品的營養價值無法和原生海洋食品相比,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記者從質監部門了解到,目前速凍海鮮丸還沒有國家標準,加工中,配料、成分是按各企業自己的標準執行。
記者在百度上輸入“人造食品”四字搜索,倒是搜索出不少銷售仿真食品技術出賣信息,在網上銷售的仿真食品制造信息多達四五十種,包括仿真發菜、仿真魚翅、人造牛蹄筋、人造海參、人造海蟄、人造木耳、人造雞蛋、人造蝦仁、人造魷魚……花幾百元就可以購買到這些“人造仿真食品”加工資料和光盤。其中一網站還透露了“人造海蟄絲”的做法,即用明膠、海藻酸鈉、明礬、苯甲酸鈉等制作而成,每公斤原料成本僅80元,可生產60公斤海蟄絲,兩人一天可做600公斤海蟄絲。
工商部門有關人士介紹,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預包裝食品標簽的所有內容,不得以虛假、使消費者誤解或欺騙性的文字、圖形等方式介紹食品。如果蟹肉棒里沒有蟹肉、蝦肉丸里沒有蝦肉,商家仍然在產品外包裝上以文字或圖形方式向消費者暗示有蟹肉或蝦肉,并且又不在包裝上明示“仿生”字樣,可以認為商家這是在打擦邊球,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
律師:包裝不明示屬欺詐消費者
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GB7718-2004)規定: 預包裝食品標簽的所有內容,不得以虛假、使消費者誤解或欺騙性的文字、圖形等方式介紹食品。從法律的角度說,包裝上不明示“仿生”字樣,是對消費者的誤導和欺詐。以前曾有部門規范過蛋黃派、巧克力。沒蛋黃的不能叫蛋黃派,用代可可脂加工的巧克力不能叫巧克力。
仿生食品實際上是過激食品(指高能量、低營養、味道鮮美的食品),只能當成休閑調味品,過過嘴癮,不能經常吃。從營養學角度說,仿生食品營養價值比較低。
部分仿生食品添加有瓊脂、嫩肉粉,還有一些添加了防腐劑、反式脂肪酸,若經常吃仿生食品或者吃得太多,容易導致食品添加劑沉積體內,對肝臟、腎臟造成傷害,體質較弱的老人或正處于發育階段的小孩,應少吃或不吃仿生食品。
一位經營多年火鍋生意的人士表示,市場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蟹足棒,大都是將魚糜加工后,通過各種成型的設備制作出來,再用食品添加劑調出海鮮味。該人士稱,目前魚糜制品的命名有很多種形式,有的是外形像,如海螺丸;有的是因某些添加劑而口感像,如蝦丸、蟹足棒。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的教授仇學農表示,目前速凍海鮮丸沒有國家標準,加工中,配料、成分是按各企業自己的標準執行。仇學農說,從營養學角度看,仿生食品雖然味道鮮美,但能量高、營養價值較低,只能當成休閑調味品,不宜經常吃。
(綜合自《海南日報》《天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