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致命的動車事故之后,政府派遣了推土機去掩埋廢墟。然而這次掩埋不了的尷尬事故,揭開了中國國家引導的快速現代化背后隱含的種種偷工減料、質量低下和貪污腐敗。而這些,正是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背后的血色成本。
中國政府強調的是,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斷暴露出來的隱性問題恰恰與官方說法背道而馳。
政府的行為受到層層保護,很難為外界所考量——這也是中國主導的經濟模式難于被評判的原因。在毛澤東時代,政府嚴密的控制滲透每個角落,使得這種經濟模式易于被實現,但那個時代早已一去不再復返。從1993年開始,北京有了國有企業。從1995年至2001年,國有企業和國家控股的企業數量從120萬降低到46.8萬,被削減了2/3。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的雇員在勞動者中的比例也由59%降低到32%,但是,在轉變為私有化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公司合營的新企業。
在中國企業的一端是政府認為“戰略性”的產業,比如銀行業、通訊業和運輸業。這些國家控股產業可能會向私人投資者出售少量的股份,但他們的運營方式更像國家機構。但這些企業也經常被政府干預,這些干預在能源和互聯網領域都很常見。由地方政府投資的企業通過地方政府擁有的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融資,通常不是從事清潔能源,就是雇傭當地勞動力。
這些受國家不同程度影響的企業擁有獨特的優勢:他們可以不受股市短期需求的影響,可以幫政府實現長期目標,例如找尋化石燃料替代品;也可以建造經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公路、橋、堤壩、港口和鐵路等。
另一方面,國家資本主義的成本也很高。首先是腐敗問題。當地方政府有權將合同頒發給自己的企業時,貪污如瘟疫般蔓延擴散。與政府有特殊關系的企業,在扣除了豐厚回扣后,將實際工作交給下級承包商。在這種情況下,高質量顯然不會成為追求的目標。
除此之外,由國家支持的大型企業將小型企業擠出市場。這些大型企業奪去了原本可以由小型企業有效利用的資本,同時也囤積了會給中國帶來大問題的負面債務。他們還運用其他方式壟斷市場,例如享有土地使用和經營許可優先權。而小型企業甚至不知大型企業這種做法是否合法。地方政府擁有的風險基金創造出更多濫用職權的機會。這些基金有些被合理用于投資,也有部分被用于非商業用途和中飽私囊。
目前,這些都無法阻止中國的快速發展。但是,如浙江的中產階級抗議者所指出的一樣,發展質量同樣重要。中國的領導階層應該要注意國家資本主義背后的血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