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礦石似乎成了國內鋼企虧損的罪魁禍首。
上半年,全球三大礦山2010年的業績報告都已發布,淡水河谷凈利潤173億美元,必和必拓170億美元,力拓盈利增長兩倍達143億美元。與三大礦山的驕人業績形成鮮明對比,國內鋼廠利潤微薄,中鋼協統計77家大中型鋼企僅實現凈利897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136億美元,不到三大礦山盈利總額的1/3。
77家大中型鋼企利潤,其中寶鋼一家占26%,大多數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鋼鐵行業僅有2.91%的銷售利潤率,成為國內工業行業中最低,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當然,若考慮到各鋼廠的非鋼利潤,鋼廠的煉鋼業務利潤將更低,甚至虧損,比如武鋼的非鋼利潤占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
鋼企虧損 別總拿鐵礦石說事
談及鋼鐵企業虧損,鋼企首先會說的是鐵礦石漲價。據工信部報告,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128美元/噸,比上年上漲了40美元/噸,為此,鋼鐵企業全年多支付了1960億元。
其實,鐵礦石漲價只是表象,全球產業鏈利潤分配格局已變。浸淫歐美血統的必和必拓、力拓公司,布局世界礦產業,每年坐擁百億美元的利潤,長期享受高額利潤,在鋼鐵產業鏈上,利益已經大幅向礦山企業輸送。目前,新的“剪刀差”已經形成,鋼鐵產品不再是高額利潤行業,鐵礦石成為了能夠留住利潤的最大一環。
發達國家成功布局的不僅僅有鐵礦石,還有糧食、石油等初級產品。世界上的重要原料產地,已經基本被發達國家控制。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在發達國家的驅動下,已經被倒置,這樣,世界范圍內的利潤便源源不斷地流向歐美。
但為什么國內鋼鐵行業卻是工業行業中利潤最低的,值得反思。原因在于鋼鐵企業市場化的不徹底。
中國鋼鐵行業的上下游已經實現了市場化。上游原料領域,2006年推進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這些年,鐵礦石、煤炭已經實現了市場化。至于海外資源,更是實現了國際市場化,收購礦山及購買原料,都需要鋼廠真金白銀去購買,自由交易,市場化很徹底。銷售環節同樣實現了市場化,從渠道、終端用戶看,鋼材質量、價格及供貨效率成為選購的直接決定因素,消費者是上帝,消費者不滿意,將直接選擇“用腳投票”,購買其他企業產品。
但鋼鐵企業作為行業的核心,市場化是圍而不攻,成了半吊子改革。鋼鐵企業虧損嚴重,表面上是鋼廠運營效率不高。其實,根源在于鋼鐵企業的改革不徹底,在于其有違背市場化之處。
鋼鐵企業的產生,有著濃重的非市場化色彩。大中型鋼廠大部分是國有企業,這些國企是計劃經濟轉制而來的地方骨干企業,20個世紀末普遍虧損。后受益于我國鋼鐵需求大幅增長,這些鋼廠擺脫了虧損局面后,在2005年以后,憑借著低息貸款和地方政府支持,大規模跑馬圈地,規模加大擴張。
但鋼鐵行業內部競爭度不夠,盡管鋼鐵企業處于競爭性領域,但競爭核心之處,即企業存亡受到了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擾,這直接降低了鋼鐵企業活力。
例如涉及企業的重組兼并,政府行政色彩太濃,保護主義盛行。由于財稅等方面原因,地方政府支持省內大企業,跨區域重組較少,鋼鐵企業重組,各地鋼廠占山為王風氣盛行,這扭曲了鋼鐵企業重組的初衷,有背離市場化原則。
慎言鐵礦石國家儲備
應對鋼企的虧損,中鋼協開出了哪些藥方?提出“加大海外權益礦投資”、“制定鐵礦石進口標準”、“加大自產礦供給”方式,猶如新瓶裝舊酒,但又語出驚人,建議對鐵礦石實施國家戰略儲備,對抗鐵礦石市場的價格操控。
其實,對于鐵礦石儲備,中鋼協構想已久,200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前任副會長羅冰生提議,建立一個類似于石油儲備的國家鐵礦石儲備機制,以應對當前鐵礦石價格的不斷上漲。鐵礦石國家儲備是一劑良方嗎?鐵礦石適合儲備嗎?
搞大宗商品的大規模儲備,控制儲存成本很重要,鐵礦石儲備不具有經濟性。以石油儲備為參照,將會發現,鐵礦石的儲備成本高昂。凡是儲備,必然需要載體。鎮海、舟山等四個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但這些工程造價多少,政府并沒有向社會公布,花了多少錢建設這些基地,目前可能還屬于機密。而鐵礦石的單位商品價值遠不及原油,又沒有原油的管道運輸優勢,運輸成本更高。這樣算下來,鐵礦石儲備庫的建設運輸,將耗資巨大,等量投資,我們還是儲備一次性資源的原油,效果更好。
這些年,中國建立起很多儲備制度,工業品的有色金屬、天然橡膠,農業品的大豆、豬肉,這些都是重點儲備物資。但從實際運行看,這些商品的價格波動并沒有減小一點。
中國鋼協前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表示,去年鐵礦石漲價,中國為此多支付198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全部鋼企去年實現利潤的2.2倍。如果成立鐵礦石國家儲備,那么,壟斷礦企配合著國際投行,干預性的漲價將不可避免,不能夠平抑價格,反而推動礦石價格大幅波動。想一想我們的主權投資基金的海外業務盈利情況,我們的鐵礦石國家儲備項目將更加嚴重。
過去兩年,中國采購海外鐵礦石資產的交易,主要是國有鋼鐵企業、金屬貿易公司完成的。應該發動民間力量,效果更為明顯。藏礦最好的辦法,是藏礦于民。
但是,盡管中國的私營企業參與熱情很高,但困難重重,政策上有限制,信貸上無扶持,甚至私營企業的自有資金投資也沒有放開。
不要懷疑私營企業能力,他們的嗅覺更靈敏,比如私營企業占據重要位置的貿易進口商,2010年進口的鐵礦價格比鋼廠還要低5.7美元/噸。
另外,鼓勵個人、私營企業投資海外礦山,還可以很好地引導國內過剩的資本市場,緩解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擴大的壓力,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有著龐大的外匯儲備,政府正在研究放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限制,鼓勵私人境外直投。進入2011年,上海、溫州加快研究個人境外直投試點,通過外匯資金試點個人境外直投,或者是人民幣境外直投,借助這個機會,建議國家放寬私營經濟對外投資限制,尤其鼓勵境外直投向礦山資源方面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