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康菲中國回美國匯報工作,問:“為什么你們在中國出事后這么從容?”答:“因為我所去的家庭叫中國,我干爹是中海油!”
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在漏油事故中的表現可謂進退失據。等到康菲終于向國家海洋局承認,在蓬萊19-3油田發現9處海底滲油點時,距離6月初發生溢油事故已經兩個半月。
當初國家海洋局有意無意地忙于為漏油事件辯護,后來也急了,因為耽擱了兩個多月,新溢油點仍在出現,溢油量繼續飆升。8月9日海洋局要求康菲道歉,但對方根本就不予理睬,原來這“連襠褲”也不好穿。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康菲中國終于在9月19日道歉了一把。
海洋局與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7部委,要聯合調查康菲事故。監督一方的長夢,兩個多月之后總算做醒了。康菲中國的美國母公司,著名產品是潤滑油,他們是拿哪一種“潤滑油”潤滑了中國的監管部門?
康菲中國,入鄉隨俗,也學會了“把壞事變好事”的高超本領,跨國公司“融入中國”的能力實在不小。由于康菲中國“在漏油事件處理過程中,知名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業務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提升”,“借助這次品牌廣泛傳播的機遇,共同分享康菲潤滑油成長所帶來的喜悅”——這就是康菲的“理想與現實”。
康菲公司由康納和菲利普斯在2002年8月合并組成,從而成了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五大的上市石油企業。作為跨國公司,康菲把手伸過了太平洋,與中海油合作,開發這蓬萊油田。別忘了,對方是“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康菲中國”;而發生漏油的蓬萊19-3油田分別由中海油和康菲中國共同擁有,兩者所持股份分別為51%和49%,也就是說,中海油是控股方。
“康菲中國”為什么那么牛、那么傲慢?為什么在千夫所指之下,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除了身處這樣的制度環境讓他們放心安心之外,直接原因就是背后的大股東是中海油,讓他們安心舒心。設想有一天“康菲中國”回美國“匯報工作”,問:“為什么你們在中國出事后能這么從容?”答:“因為我所嫁的家庭叫中國,我爸是中海油!”中海油是中國的官營壟斷大企業,權力和錢力都堅硬如磐石。早在7月1日,中海油就這個漏油事件作出正式回應,宣稱原油滲漏點已經得到控制。如今你發現,報道中基本上只說“康菲公司”或“康菲中國”了,原則上已不提這中方“老爹”中海油的名字了。這就是“權力場”中權力壟斷經營者的力量。因為他們將權力“商品化”的同時,也能使商品“權力化”。康菲中國就是因為背靠這樣大樹,樂得優哉游哉地乘涼去了。
如果這康菲公司是在大西洋開發海洋油氣田,出了漏油事故,那將會怎么樣?恰好有個對比案例:殼牌石油公司在大西洋的北海油田,也發生了漏油事故,但不到兩周就在8月19日宣布成功關閉閥門,事態基本得以控制。比康菲公司更牛的殼牌公司都只好乖乖的了,蓋因環境制度所決定。若是在英國,康菲還能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與樣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