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戶籍制度使得流動人口很難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與醫保,然而城市的經濟發展卻又離不了外來勞動力。北京政府面臨龐大流動人口的態度向來舉棋不定,如今似乎終于拍板:擠走一批算一批。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這是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東壩鄉人民政府辦公樓外的一條宣傳標語;然而,這似乎不代表辦公樓內的官員們的看法。
在北京全市范圍內,當局突然決定關停23所流動人口子弟學校,此舉引起中國媒體、眾多家長及激進主義者的一致憤慨。北京市政府聲明,此次關停這批學校是基于學生安全考量,然而,這一理由仍很難令人信服。
經過抗議,其中幾所學校獲準暫緩關閉;針對其他被關停學校的失學兒童,政府亦承諾將為其安排新學校繼續就讀。話雖如此,人們仍不禁追問:政府此舉到底動機何在?
實際上,所謂“為其安排新學校”,也只不過是將學生安置到更遠的民辦學校,學校環境也并不比之前好。例如所謂“新學校”,周圍竟全是大片拆遷地,還不知道要被開發成什么項目。
“對待外來人口怎么能這么殘忍?”一位絕望的家長說,“他們對我們就是太有偏見。”
或許正如官方所愿,有些家長已經決定把孩子送回老家;東壩校的1300名小學生中,有1/10已返回了父母原籍所在地。城市里學校數量緊缺,導致很多流動人口的子女留守鄉村,住在親戚家,不少人亦抱怨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率激增的原因之一。僅粗略估計目前城區就有大約兩億農村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帶來了兩千萬子女;但還有更多的孩子被留在老家,由親戚照顧。
與北京相比,有的城市在教育及辦學問題上處理得就更巧妙。例如上海市去年成為中國第一個免費為所有流動人口子女提供義務教育的城市,這些流動人口子女中,絕大部分進入公辦學校,其余則就讀于政府補貼的民辦學校。
數月前,因為害怕北京人口劇增,政府有關部門曾以所謂的“安全考量”為由叫停廣受流動人口青睞的低價群租房。田坤——一名致力幫助流動人口維權的律師認為,這樣的行為會激化首都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