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英國的研團隊在英國生態學會(BES)謝菲爾德大學年會上發表的科研結果證明,不同的城市化政策會對同一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密集的住宅建設增加了混凝土和瀝青的使用量,這導致用于防洪設施的使用量減少。研究團隊補充稱,即便是作為低密度的住房,它們不會影響到防洪減災項目的標準,但的確會減少耕地的農產品產量,同時影響碳存儲和碳排放。
“要準確預測城市的成長方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每一個城市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在現實條件下,看到事情發展可能出現的兩種極端情況。”據研究人員稱。
在英國地圖上,城市區域被分為密集的城區和市郊,將高密度建筑和低密度建筑以這種方式區分出來。
“在城市仍舊會不斷擴張以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這一前提下,我們的調查發現,相較于擁擠的市區,更多的人愿意住在人口同樣稠密的郊區。”團隊的領導者Eigenbrod博士這樣告訴記者。
因此,計算城市面積需要增加多少才能容納新增人口成為可能。
研究小組認為,對諸多城市而言,解決人口增長的首選方法是提高已有城市區域的人口密度而非擴大城市規模。城市郊區將成為城市的密集居住區。
這也就意味著,城市的綠地面積將會更少,甚至是完全被占用掉。但城市不會為了適應人口的增長而擴張。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機構數據,到2031年,英國人口將會增長近七千萬。與2006年相比增加16%。
研究小組研究了在以下三種農業投入中,對這兩種城市化方案產生的影響農業生產、土壤碳存量、防洪。
Eigenbrod博士解釋了團隊模型形成的基本過程:“假設城市擴張,周圍的土地將不再適合農業生產,相應的產量也將減少。”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土壤碳存儲中,建造房屋將會破壞土壤結構,也就從根本上導致了土壤中的碳流失。
他補充道,這為評估城市化對防洪所產生的影響帶來更大的挑戰。
研究團隊中的兩人是來自CEH(the Centre of Ecology and Hydrology)的水文模型設計專家。曾設計整個大不列顛島范圍內的水利設施。
這個模型的一個重要數據是郊區土地面積或高人口密度土地面積的百分比率。
舉一個例子,比如瀝青和混凝土,每一種在面對洪峰和退潮時,都是不透水的材質,在力學上就與土壤有所不同。
在高密度的城市區域,綠色植被相對較少,相對于有很多公園或者花園郊區,水流動的速度會更快,更容易引發洪水泛濫。在郊區,水流可以進入土壤,以此避免大面積的洪峰。
現在的情況是現有城市化政策的一種反映。近年來,媒體開始關注城市建設中對于花園等綠地的搶奪,并發出了反對的聲音。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區域是城市規劃管理中的灰色地帶,并沒有被納入嚴格的規劃和管理之中。
盡管研究者也承認,現在就斷定政府的政策將為城市化占用大量綠地開道顯得有些為時過早,但他也補充稱,城市生態設施的確是一個需要投入精力研究的領域。
認識城市環境設施問題務必要搞清楚人的聚居狀態,因為環境設施是為人服務的。
像公園這樣的環境設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將會有很多人使用到它們。而科學證明,哪怕僅僅是每天在公園里散步也會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因此這些地區,或許在生物多樣性方面表現得并不突出,但是的確為生活在周圍的人帶來了好處。
但是研究也表明,如果城市中配置這些綠地設施,導致的結果就是城市將會更大,因此,能夠提供給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空間,以及可能的耕地又將消失。
眼下的挑戰就是——是否能夠找到出色的城市設計,使得不會占用太多的空間和土地,也不會出現城市無序拓展的缺陷,同時又能夠有足夠多的城市綠地能夠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享用(這中間也包括足夠的防洪設施)。
這也是一個機遇,通過具有智慧的設計,在保證人的利益與自然環境兩個標準下將這二者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