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7日至17日,美國牽頭在泰國舉行代號為“金色眼鏡蛇”的亞太地區最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作為其“盟友”的日本積極配合,派了約80人參加。聯想到去年12月27日,日本政府在安全保障會議上同意放寬武器出口限制,即打破了所謂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日本近期一系列軍事舉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武器出口三原則”是日本防衛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宣示“專守防衛”的國防政策,不對他國構成威脅。在日本的和平憲法中,“專守防衛”相當于基石。1967年,時任首相佐藤榮作提出了“武器出口三原則”,宣稱日本不向三類國家出口武器,即禁止向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聯合國決議規定實施武器禁運的國家,以及國際沖突的當事國或有沖突危險的國家出口武器。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又追加了新的內容,即“向上述三原則限制對象以外的國家出口武器也要慎重”,宣示全面禁止武器出口。
但事實并非如此,1983年1月,中曾根內閣宣布對美國“無須遵守武器出口三原則”。此后“武器出口三原則”逐漸被蠶食,最初還遮遮掩掩,直至近年無所顧忌。
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對日本來說既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就國際因素而言,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可以拓寬日美加強軍事合作的領域,更加“名正言順”地向美國提供武器和尖端軍用技術,提高日美兩國軍隊和軍工企業的合作水平。同時可以在以美國為中心的多國之間聯合開發和生產武器,還可以以反恐和打擊海盜為借口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武器。就國內因素而言,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的主要推動者和受益者都是日本的軍工企業。2009年8月麻生內閣發表的《防衛問題懇談會報告》不加掩飾地提到,美歐國家都已意識到武器裝備由單一國家開發成本過高,風險過大,正在著手建立國際分工機制。由這類跨國共同研究生產機制開發的先進武器,自然由成員國優先得到供應,“日本如果不參加這種國際共同研究生產機制,被國際技術發展淘汰的風險極大,‘武器出口三原則’將使日本在全球的軍事技術發展中處于落后地位,妨礙日本獲得尖端軍事技術,削弱日本的防衛力量”。
由于內政外交的原因,麻生、鳩山、菅直人三任內閣都未能推進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野田內閣上臺3個月就實現了日本政界保
守政客們的多年夙愿。
據專家預測,由于日本的軍事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一旦日本放寬武器出口限制,日本將占據世界艦艇市場的60%、軍用電子市場的40%左右。隨著日本著力打開軍火銷路,日本軍火加劇地區局勢動蕩變成現實。
放寬武器出口限制是日本防衛政策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轉折點。對于靠軍工產品擴大出口、靠軍工產業拉動經濟,日本多數政治家已經迫不及待。對于即將改變“和平國家”形象、改變“和平發展”走向,日本多數政治家已經無關痛癢。只要美國能滿意,只要產品能賺錢,什么“理念”“原則”都可以修改甚至拋棄。如今,這個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彈爆炸的國度,公開議論“核武裝”都能大言不慚,還有什么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的?
眼下,美國等一些國家軍事戰略陸續步入調整期,日本據說要在這輪調整大潮中發揮“榜樣”作用,上述“積極”舉措作了最好的注腳。值得指出的是,日本軍事戰略轉型和調整搭乘了美國的順風車。冷戰結束后,特別是“9·11”事件發生以來,日本軍事力量借美國反恐之船走向海外,參與國際安全事務,彰顯其軍事力量,日本還會繼續這樣做,以實現其成為“正常國家”和政治大國的目標。目前,日本軍事戰略轉型的主要特征是,由“保守被動”轉向“主動先制”,地區重點由“北”向“西和西南”轉移,軍事力量的功能由“內向型”轉變為“外向型”,對外來威脅的判斷由“單一威脅”轉變為“多元威脅”,日美同盟對日本而言由“國土保衛型”轉變為“地區干預型”。
今年年初,美國宣布了“加強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新戰略。日本“投桃報李”與之相呼應,其媒體紛紛表示歡迎?!度毡窘洕侣劇芬?“莫讓美軍在亞洲泄氣,日本要做出一些貢獻” 為題發表社論,強調在力挺美國的亞洲軍事策略方面,日本能扮演重要角色。《產經新聞》稱,美國財政處境困難導致美軍大幅削減軍費,現在是同盟國團結起來幫助美國的時候了。《每日新聞》更是赤裸裸地表示,日本應以日美同盟為核心,聯合澳大利亞和韓國,共同應對日益加強海洋活動的中國,等等。這真是不打自招地道出了日本軍事戰略調整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