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企業技術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表現指標之一就是線損率,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干擾而影響電網線損的計算與統計:(1)需要建立多專業的自動化系統數據接口,各種數據的完整性和實時性很難得到有效保障。(2)各種設備的建立與管理均需通過人工方式進行,維護量較高。(3)線損統計在現階段尚未實現系統化和平臺化,無法獲得應有效果。隨著自動化技術和電力系統自身的發展,不同領域分別建立了各自的自動化系統,但它們之間的建設目標存在差異,存在數據不統一,冗余、維護重復的現象,所以必須要對其進行整合。
1 構建線損對象模型
想要實現對線損的計算與統計,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靜態數據模型,明確計算與統計工作的對象,受對象所關心屬性不同的影響,計算和統計所需信息可能由不同的自動化系統提供,這就需要對不同設備的動態數據、靜態信息進行整合。常規方式在進行設備關聯時均為人工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本次研究則以各系統導出的靜態CIM模型為基礎,實現設備關聯、線損對象創建工作的自動化進行。
1.1統一編碼標準與公共信息模型
CIM模型提供了對各類對象資源的標準化描述,在對編碼標準進行同意后,就可以實現CIM模型描述文件中設備之間的識別,管理和編碼。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地區編碼規則有所差異,在應用時應根據本地區的相應規則統一進行。在本次研究中,設備的層次結構則通過聚集關系進行描述,以便保證各系統中設備名稱的可讀性和唯一性,可讀性和識別的方便性。
1.2線損對象的模型來源
電網系統中的各類線損對象都可以通過基于CIM構建的電力系統模型被描述為統一模型,不過計算所需要的并不是CIM模型中的一部分對象,還需對所選對象的屬性進行相應的調整與補充。為了在異構環境中實現不同設備的相互操作與互聯,本次研究遵循的是如上文所述的命名及編碼規則,提供基于XML文件數據庫的有關功能。
1.3對于線損對象的管理
線損統計的對象需要覆蓋全部的分臺區、分片。分壓和分線。對于系統中的各個獨立單元及區域組合,在數據完整的情況下,系統必須能夠進行線損的計算與統計。與此同時,系統也提供了基于模型的對象管理機制,以便使操作者能夠對電網的實時運行情況進行監控,最終通過對其運行方式的模擬完成模擬計算的任務,使其成為“增供降損”的有力保障。
2 線損數據的獲取
系統所需的線損數據來源于不同的電力自動化系統,分散的獲取方式比較復雜,因此必須要構建統一的數據搜集與儲存平臺。使系統能夠從這一平臺中完成信息的引入和使用。
2.1實時數據平臺
平臺的建立方式有很多種,本次研究主要以PI實時數據庫為例,對數據的整合情況進行分析。該數據庫的構建原則是以數據原形的方式,將各類生產數據儲存,從而滿足對于數據的高速提取、儲存和顯示的需求。
從PI數據庫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與線損管理有關的各個系統均能夠為相關設備構建觀測點,將采集到的實時數據儲存在數據庫當中,使線損系統能夠通過與數據庫關聯的方式直接調用數據,免去了重復保存和轉換接口的麻煩。
2.2數據管理平臺
線損計算系統的運行同時還需要設備的各項參與與系統用戶信息,這些信息在生產管理系統中均有保存。為了避免重復設置和人工錄入所帶來的不必要麻煩,降低數據不一致和冗余問題的發生概率,線損系統可基于SAP平臺建立,直接與相關數據關聯,避免接口和數據的重復保存。
2.3營銷綜合平臺
除了從管理數據與實時數據中獲取線損計算所需的數據外,還應注意從營銷系統中獲取用電數據。需要注意的是,營銷平臺應獨立設置,不與上述平臺發生關聯,因此需要建立獨立的系統接口。
3 數據的分析與管理
在構建相關模型,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之后,主要工作就是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管理。
3.1數據的統計、分析與計算
線損數據有統計值和理論值之分,誤整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提高線損結果的依據作用,應注意從以下方面對線損進行比較和分析:(1)對線損進行同期比較。(2)對相同線損對象的不同時間線損率、相同時間不同線損對象進行比較。(3)對線損指標與統計線損進行比較。(4)根據離線模型對“技術降損”的效果進行分析。
3.2數據的管理與考核
在全部的電能損失中,管理環節所產生的損耗占有一定的比例。作為實際執法性的應用系統,線損系統必須要在使用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確保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與可用性,以便為管理與考核提供更多的保障。所以,系統中應對不同用戶的權限進行設置,并構建相應的管理與考核機制,以便達到輔助降損的目的。
4 結語
當前,我國的電力系統正想著平臺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本次研究基于CIM模型標準,構建了新型的線損數據管理系統,很好的解決了實際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不過,該系統在維護方面的工作量仍然很大,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