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階段土地規劃及利用戰略
2005年全國人口達到13億,相對于人口壓力的土地資源稀缺性進一步增強,土地資源約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國實行“嚴格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戰略,雖然降低了建設用地彈性系數,但并沒有解決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已成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然而,在新鎮、新村的建設中,出現了種種不協調的現象,諸如農村居民點廢棄、城鄉建設用地使用粗放,閑置浪費等問題。2009年,國土資源部提出了以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思路,并于2010年9月批準山西省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省,晉城地區以保護耕地、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為出發點,遂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試點工作。論文針對城鎮一體化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通過晉城三個縣(市)八個鄉鎮開展的實際工作,探討了轉變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用地是新時期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2 轉換土地利用方式可緩解城市與農村用地之間的矛盾
當前土地資源利用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土地資源供給與日益增長的土地需求之間的矛盾,表現在城市與農村爭地、工業與農業爭地、還表現為林業與農業爭地、工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和建設爭地等各個方面,而且在人口達到峰值,工業化和城鎮化完成之前,這些矛盾還將逐漸加劇。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更加偏重于土地管制。從上而下層層分解的建設用地配額逐級減少,而可供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逐漸趨向枯竭,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原則,在晉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的指導下,通過下達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確定澤州、高平、陽城三個縣(市)八個鄉(鎮)為項目區單元開展的城鄉增減掛鉤試點工作中,合理布局項目建新地塊和折舊地塊,落實建新總規模和占用耕地“雙控制”要求,統籌確定農村建設用地有償有序退出和城市建設用地有序增加的規模、范圍和布局,對于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和農村建設用地閑置之間的矛盾,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3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復墾潛力及存在問題分析
農村建設用地分為村莊和廢棄工礦用地兩種,其整理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整村搬遷,二是拆舊平空(表1)。
通過數據得知,拆除農村建設用地,可以整理出122.4hm2土地,用于耕作土地達102.9hm2,合理安排城鎮建設用地的比例占82%,節余的2.6hm2土地還可用于其他項目的占補平衡。
整村搬遷主要原因:一是地下壓煤;二是地質災害治理,雖然煤炭企業采煤占地,企業支付搬遷資金充足,整理潛力最大,但是搬遷村莊農民鄉土情結重、安置難度大;拆舊平空利用了舊村莊、廢棄工礦地閑置的特點,給付農民和村集體組織合理的貨幣補償,安置難度小,由于拆舊地塊的房屋結構、建筑材料各不相同,造成認定和補償發放花費時間長,還有少部分舊村莊需保留建筑過于零散,影響土地整治后的規?;洜I。
4 城鄉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的合理安排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復墾為耕地的指標,掛鉤至城鎮用于開展建設,因土地權益不同而分為安置建新區和項目建新區兩部分:安置建新區優先保證被拆遷農民安置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項目建新區土地所有權征收為國家所有,土地經招拍掛的方式進行公開出讓,獲得土地出讓收益可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付耕地開發、補償失地農民的支出等方面(表2)。
安置區建設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為首任,每個鄉鎮的農民安置小區建設各有特色,鄉鎮政府把農民新區建于鎮區,除街巷整潔程度及景觀面貌得到改善外,還解決了農民的子女上學、醫療、交通、飲水、電力供應、供暖等生活實際困難。陽城縣町店鎮的安置建新區位于崦山風景旅游區附近,規劃的庭院式住宅,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結合崦山自然景觀,易形成山水交融,綠色掩映的山地田園風光城鎮景觀。
項目建新區通過招拍掛的方式進行公開出讓,由企業按照總體規劃自行組織開發建設。
5 結語
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方式,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以統籌實施舊村莊歸并、農田綜合整治和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為重點,最終可實現節約集約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是新時期內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