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鼎山
1922年出生于寧波,1945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文系。1947年赴美,先后在密蘇里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曾任報刊編輯、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國際筆會紐約華文作家筆會會長。著書多種,出版了《紐約客書林漫步》《西窗漫記》《留美三十年》《紐約文化掃描》《董鼎山文集》等二十多本著作。
讀《南京安魂曲》有感
——給哈金
收到哈金寄來他的新著《南京安魂曲》,我馬上想到張純如所寫的《強奸南京》,后者是歷史實錄,《南京安魂曲》(聽說國內已迅速出版了譯本)是虛構小說。把兩本書參讀,讀者可以立體地體會到日本皇軍在戰時南京所制造的悲劇。
在向哈金致謝的信中,我說:“您的大作馬上勾起我小學時代的記憶,已經開始能讀日報的我,曾在寧波當地報紙看到所載日本士兵殘忍行徑的照片:女子被奸殺后的赤裸血體,嬰兒被皇軍刺刀挑起示眾等等。金陵女子大學是我后來上學的圣約翰大學的姊妹學校,它的美麗校園畫圖在書中的出現,令我更有親切感。”
我是教會學校出身,對英美教會所派來的老師很有好感,可是讀到德國納粹商人拉貝也在盡力拯救難民,特別是婦女,令我這個黃帝子孫疑惑自己對宗教的冷漠和偏見,難道也是相信阿彌陀佛的日本人不如相信耶穌基督的歐美人士人道?回想到自己祖國的近代歷史,我不免起了相反的種族觀念,難道黃種人較白種人更是生性殘暴?在讀張純如一書時,我對拉貝特別肅然起敬。他畢竟是個納粹分子。當然,他回德國向希特勒作了日軍殘殺的報告后,希特勒斥責他并把他降級,不愿冒犯盟友日本,也不發布他的報告。
《南京安魂曲》是虛構小說,作者用第一人稱寫,所述的故事便具戲劇性,慘狀描寫猶如活生生的錄像。敘事者是個名叫安玲(ANLING譯音)的女子,她是金陵女子大學教務長明妮·伏特琳(MINNIE- VAUTRIN)的助理。整本小說的故事都由安玲講出,令讀者感到特別親切,主要人物是那位美國傳教士伏特琳女士,以她的眼睛觀察中國難民在日軍控制下的遭遇,特別是婦女的厄運(至少有50000婦女被奸)。故事描寫伏特琳女士與其他“老外”們保護中國平民的英勇行為。金陵女子大學的女生更是皇軍目標。為了保護她的學生,伏特琳女士最終受不了她自咎的罪責,郁郁離開人世。在富有同情心的讀者眼中,伏特琳女士的自我犧牲幾乎是更大悲劇。在此,我就想到了張純如的自盡,有人說這是她寫了《強奸南京》后的抑郁心情所致,也有人說另有原因(丈夫有了外遇)。
哈金已在美國出版了十余本著作,我一向佩服他的語言天賦。聽說他是14歲才開始學習英文,短短時間內竟能出產這么多的英文杰作,令人難以置信(我自己在年輕時就做過相似的夢)。在小說的開場白中,一個名叫BAN的難民向敘事者報吿他親眼見到的日軍殘酷行為,有一段談到刺刀對準他腹部的感受,作者不用“STOMACH”一字,而以美國民間兒童俚語“TUMMY”一字來代替,在這里我覺得這個用字在文體上有些格格不入。
請讀《南京安魂曲》,請勿忘張純如女士!
一位敢言善辯作家的消逝
你如崇拜魯迅的潑辣雜文,一定也會如我一樣喜愛兩位美國作家,一是擅寫歷史小說與劇本的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但我偏愛他的評論政府與社會現狀的雜文。他是我的同時代人,思想自由開放的所謂左派作家,我自己到了美國后在時事態度方面受到他的影響。他與諾曼·梅勒同輩齊名,當年常在電視節目上與梅勒或保守主義大師威廉·勃克萊辯論相爭,后兩者已逝世,維達爾今年85歲。
另一位是剛于日前逝世的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享年僅62歲。希欽斯出生于英國,事業有成,出名后才來美國并入籍。他的作品都是極盡諷刺的潑辣雜文,極受讀者歡迎,偶然應邀與政治人物或其他作家辯論,聽眾常常為其大大鼓掌,他一生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