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人有五臟六腑,其中大部分臟器(如肝、膽、胃)都位于腹腔內。腹腔內臟器眾多,疾病種類也不少,表現出來的癥狀更是五花八門,諸如腹痛、腹脹、嘔吐、便血、血尿等。
身體臟器有了疾患,大多需要到醫院通過儀器檢查診斷。不過,對一些小問題,我們也可以進行腹部自查,發現問題再與醫生交流,為其提供更準確的信息。
腹部自查的手段主要是摸,醫學上稱為“觸診”。要準確自查,關鍵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了解腹部“地形圖”
我們先給腹部畫個“地形圖”:通過肚臍畫一條水平線和一條垂直線,也就將腹部分為4個區域,即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其中左上腹部的內容物有肝、脾、胃、小腸、胰腺、左腎及腎上腺等;左下腹則包括部分結腸、小腸,女性則有左側輸卵管及卵巢,子宮增大時也可能觸及;右上腹臟器包括肝、膽、十二指腸、小腸、部分結腸及右腎、腎上腺等;右下腹則包括盲腸、闌尾、部分結腸、小腸,女性則有右側輸卵管及卵巢,當子宮明顯增大時也可觸及。
這個腹部“地形圖”有助于我們在自查時確定基本的病變位置。同時要注意:
◎腹部各個臟器緊密排列,并無想象中的許多間隔空間,要有整體分析的觀點。
◎腹部臟器排列是立體的,有深淺之分,也有前后重疊的可能。
認清壓痛與包塊
腹部自查通常能發現以下兩大問題——
壓痛 壓痛就是手稍用力,受力處有痛感(不壓時不痛),是內部病變所在部位的反射所致。不少疾病都有十分精確的壓痛點,如右下腹部闌尾的麥氏點壓痛是闌尾炎發作的標志。
因此,出現腹部壓痛時,可先用幾個手指聚攏或手掌去觸摸腹部,然后再試著用一個手指單獨去觸摸,看能否精確找出壓痛的部位;用力下壓時,要注意腹部疼痛是加重還是減輕;猛然抬起下壓的手指,看最初的疼痛感是否發生變化;出現壓痛時,還要觀察周圍的肌肉是否緊張收縮。了解這些情況有助于明確病變,為醫生提供更可靠的參考資料。
包塊包塊也就是俗稱的“疙瘩”。腹部包塊有兩種,一種并非真正的包塊,而是脹大的空腔臟器,如腸道、膀胱,在排氣、排便、排尿后可消失;一種是實質性的包塊,通常不會消失。腹部包塊在確定部位后,還要注意大小、形態、活動度、是否伴壓痛、與皮膚是否粘連、邊界是否清楚等問題。
自查有“技”可循
了解腹部臟器分區,明確是否存在壓痛、包塊等情況是腹部自查的重點,注意以下技巧能提高自查的效率及準確性。
◎腹部自查應在空腹時(餐前或睡前)及排尿后進行,以免充滿食物的胃和積尿膀胱對檢查產生干擾。
◎腹部暴露要充分(以恥骨聯合上方露出為宜),要知道,有些病變就在大腿根部(腹股溝)。
◎最好平躺在床上,兩膝彎曲,雙腳著床,腹部肌肉放松,深呼吸。
◎要由輕輕觸摸逐漸轉為深入,以發現腹部較深處的病變。
◎腹部自查要有次序,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不要盲目亂摸,以免漏掉一些部位。
◎發現包塊或壓痛等情況后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反復觸摸或重壓,以防造成病變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