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細菌,人們往往深惡痛絕,認為它們是引發疾病的根源。其實細菌并非都致病。
美國基因學專家在研究了人體內幾百種不同細菌的DNA后證明,剛出生的嬰兒,其體表和體內是無菌的,但在出生后幾個小時,隨著吃奶、喝水等,一些細菌便乘機進人體內“安家落戶”。此后,“移民”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王國”。最初的“戰爭”決定了每個人體內細菌的類型,有的是“常住居民”,有的則屬于“流動人口”。細菌也有自己的“語言”,喜歡群居,一般同一種細菌聚集在一起,既交友也樹敵。如果將人體內的細菌逐個頭尾相接,其長度可繞地球2周還多,僅人類消化道就含有將近2.04千克細菌。
▲益生菌是人類的好朋友
別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其實大部分細菌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人的健康長壽離不開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可以幫助消化;還能保護人體不受病原體感染;用人體自身細胞不能產生的酶,合成我們所需要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等,比如氨基酸。
益生菌系一種對動物有益的細菌,它們可直接作為食品添加劑服用,以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在歐洲一些著名長壽之鄉(如高加索山區、地中海沿岸國家),當地人常飲自制的酸牛奶,極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癥等疾病,研究認為這與酸牛奶中含大量益生菌有關。
▲壞細菌也有好的一面
當然,也有一些細菌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體有5個細菌最多的角落,分別是口腔、鼻腔、腋窩、外陰、腸道。人的口腔是細菌生長難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殘渣和適宜的溫、濕度,為細菌創造了舒適的生存環境,也為有害菌群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一不小心,口腔潰瘍、牙周炎、口臭、疼痛等擾得人不得安寧。
常見的肺炎球菌則寄居在人的呼吸道里,在外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這種細菌與人體相安無事。當人體受涼、過度疲勞、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創傷等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時,這種平衡便會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統疾病就特別容易復發。
即使是這些有害的細菌,其存在對人類而言也并非全是壞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將細菌消滅得過于徹底的環境,反而會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英美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兒童時期不接觸細菌和病菌,是5歲以下人群1型糖尿病病例近年來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觸到帶菌的物質,有更多機會與寵物相處,患過敏癥、哮喘和濕疹等疾病的概率反而很低。
因此,目前醫學界并不主張普通家庭大量使用消毒劑、殺菌劑,如果刻意營造這種無菌環境,反而會使人體變成“溫室里的花朵”,使自身的免疫力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