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便秘是指3天或3天以上有一次排便;大便質地很硬,常伴隨肛裂或痔瘡出血;或質地不硬卻排出困難,便后不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能及時排便或排便不爽已經成了辦公室一族的通病,可絕大多數人不認為這是病,所以就診治療的人不多,有的甚至認為這是難言之隱而羞于就醫。殊不知,便秘對人體的危害不可低估,肛裂和痔瘡的痛苦自不必說,便秘還會導致面色晦暗及褐斑、痤瘡、肥胖等疾病。對中老年人來說,保持大便的通暢尤為重要,因為很多心腦血管意外都是由用力排便導致的,老年人更要維持每天按時排便的習慣。如果您有便秘的毛病,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來清腸通便。
1.按揉巨虛、支溝助通便
(1)點巨虛
A.屈膝,沿髕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脛骨。距脛骨外側邊緣一中指寬處就是足陽明胃經小腿部的循行線。在這條線上,髕骨與髕骨下方的韌帶(髕韌帶)外側凹陷內是犢鼻穴,自犢鼻向下約一橫掌,即為足三里,再向下一掌為上巨虛,再向下一掌為下巨虛。便秘時,按壓上巨虛穴多有明顯的酸痛或刺痛感。
B.從足三里開始,沿著小腿外側經脈從上向下點按,重點按揉上巨虛和下巨虛穴,局部有酸脹或脹痛感時療效較好。
(2)點支溝
A.前臂上舉,掌心面向自己,五指張開,在腕背側橫紋上一掌(四指并攏為一掌),前臂兩骨(尺骨與橈骨)之正中就是支溝穴。
B.支溝穴是治療便秘的特效穴,平時可不拘時間、次數反復點按,有助大便通暢。
2.耳穴處方
A.主穴大腸——耳輪腳上方中1/3處。
配穴直腸——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
便秘點——三角窩中1/3,對耳輪下腳中段的上緣坐骨神經點上方(非標準耳穴)。
B.耳穴壓豆或用棉簽依次按壓上述耳穴,以患者能忍受為度,不拘時間、次數,有助大便通暢。
如何認識中醫的痰證
孫清廉
看中醫時,常會聽到醫生提到“痰證”這個診斷名詞,那么什么是中醫的痰證?中醫所謂的痰與現代西醫所指之痰有何不同?
中醫所指的痰不完全等于西醫所謂之痰。中醫的痰是指津液在機體內不能正常運化所產生的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在體內會引起各種病理變化與多種病癥,總稱為痰證。中醫認為,痰是由人體內滓液凝聚而成的,病機主要責之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外,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津液煎熬可成痰;氣滯不暢,經脈不利,以致水濕結聚而成為痰。同時,飲食不節、煙酒過量、房勞傷腎、外感寒濕等外因亦可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促進痰的生成。痰既成之后,隨氣流行,外而筋骨,內而臟腑,無所不至,從而會引發各種病變。
總之,痰之為病,隨病變部位以及寒熱虛實性質的不同,有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中醫還認為,“怪病屬痰”“痰多生怪病”,現代60a5bb997ce2eff6cdebdc9431583c6356dab31cf8b843ea4f32c70dda08e7db醫學中的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胸膜炎、頭痛、癲癇、關節炎、幽門梗阻、肥胖癥和臨床很多難以解釋的疑難雜癥多與痰證有關。
中醫治療痰證,總的來說有“治痰先治脾,脾健痰白化”“溫脾強腎為治痰之本”“痰從氣升,順氣為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等法則,此外,治痰還要因人、因時、因癥制宜。
具體而言,痰證有以下分類:
寒痰證痰色白而清稀,多兼形寒怕冷等表現,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癥等。治用散寒化痰法,藥如干姜、半夏等,方如小青龍湯。
熱痰證咯痰黃稠,不易吐出,見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治用清熱化痰法,藥用瓜蔞、黃芩、竹瀝等,方如清氣化痰丸。
濕痰證痰白稀而黏,不易咯出,常伴胸脘痞悶、食欲不振,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等。宜用燥濕化痰法。藥用陳皮、半夏、天南星等,方如二陳湯。
燥痰證干咳少痰或痰稠黏難以咯出,痰中常帶有血絲,多見于肺結核等。治用潤燥化痰法,藥如沙參、麥冬、杏仁、貝母等,方如清燥救肺湯等。
氣痰證痰郁結于咽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有異物感,多見于梅核氣。治用理氣化痰法,藥如茯苓、制半夏、旋覆花等,方如四七湯、半夏厚樸湯等。
風痰證痰量多呈泡沫狀,喉中痰聲轆轆,常伴肢體麻木等,多見于腦卒中、面癱、癲癇等。治用息風化痰法,藥用天南星、制半夏、天麻等,方如大小活絡丹、半夏天麻白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