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人人都渴望“治國、平天下”,然而卻常常忽視了“修身、齊家”才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怎么樣才能修身、齊家,并逐步治國、平天下?怎么樣才能既成功又幸福?
儒家經典《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心修煉步驟。我們不妨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對這個過程做一個“心”的解讀。
《大學》里有這樣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的意思是:“古時候想使高尚的道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要獲得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真理”。
如果要從自己內心、自身做起的邏輯就是:“窮究事物的真理,然后才能知無不盡,知無不盡而后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自身的道德,修養自身的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平定天下。”
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古圣先賢關于人的內心一個完整的心理修煉的過程。
首先,我們從“物格”開始,實質上,對于事物的認識和探詢都是從內心開始的,都是內心的各種念頭對應環境的起伏變化。“物格”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仔細的洞察內在每個念頭的過程。心理學家湯姆·安德森說過,把每個念頭都當成一個房間,進入這個房間你會看到什么顏色,聽到什么聲音,聞到什么氣味?如此慢慢地去看待,而不是讓它們匆匆的過去。
文學家王蒙在談到自己的人生體會時用兩句話來概括:“文心宜淡淡,法眼莫匆匆。”也就是說對事業心,即立功、立德、立言不必過分強烈追求,要有些淡定和超然;而對于生活、對于每天生命的思考不要像過客一般匆匆。內在的每個念頭、想法,都不要輕易放過,好好看看這個念頭里有什么,要察覺內在的每個念頭變化。
“知致”,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就是認知,即理性的了解和認知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很重要。就像古希臘格言:“認識你自己。”這是個終身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當內心的每個念頭都可以去面對、覺察的時候,對于自己的了解自然也會不斷更新、深入。
“意誠”,根據《大學》的解讀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觀察內在的念頭變化、更深入認識自己,接下來就是對自己的接納。當自我能夠如實的接納自己,能夠慢慢、仔細地看待自己內在的念頭變化的時候,就可以較為平靜的看待自己的內心,不會因為外在的紛擾而憂慮和恐懼,從而達到“心正”。
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人,當內心情緒泛起,陷在情緒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找一個寬容、接納、可以安靜傾聽的朋友說一說,也會是好的選擇。
完成以上這幾個步驟時,就可以完成一個自我梳理和自我凈化的過程,以一個堅實、肯定與健康的自我,更好地面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挑戰。
所以說,古圣先賢已經從心理學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個系統而又全面的心理修煉和修養的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