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入門:蘇菲的世界
引導我選擇哲學專業的原因,是高中時讀的一本小說叫《蘇2的世界》。這部書的內容相當奇特,女主角蘇2偶然接觸到哲學,開始學習和思考哲學,最后在哲學思考的指引下,競發現自己生活的整個世界實際上都在另一個人的頭腦中。這和我們課堂上學到的唯物主義、3證法之類的“哲學”是多么不同!這部書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我們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本質上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識又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成為困4我多年的難題。后來我知道,這也是哲學思索本身的起源:對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和追問。
高中畢業后,我有幸進入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懷著激動的56,開始了我的哲學生7。大一修哲學概論和8x導論。哲學概論告訴了我們哲學是什么,”清了許多常見的誤解:它并不是干9:象的教條,也不是天馬行空的:想,更不是
哲學是對世界的反思
譬如說,“世界是否存在”是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當然作為普通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會懷疑世界的存在,但思考這個問題并非沒有意義。哲學家認為,至少在理論上世界有可能不存在,這是可以懷疑的。我們相信世界存在,實際上都是建立在主觀感知的基礎上的,但由感知經驗如何能建立起一個井井有條的世界?我們的時間和空間感知又從何而來?反過來說,即使存在j觀的物質世界,人的主觀感覺又是如何@生的?這里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推,也都可以@生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套特口的概念和思維方法,這就是哲學。最后,即使學習了哲學,答案也不只是“是”或者“否”,而是對世界和人自身具有全新的、遠為深入徹的理解。
如果覺得上述的思考過于A無BC,那我再舉一個和日常生活關系比較j 密的例子。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會遇到DE問題,但E兒是人么? DE和殺人有何不同?如果說E兒是人,那么是否從最初的受精F細G就算人?這顯然H反人的直覺,但如果說不是人,那么一個出世前幾天的E兒,和一個出世后的兒又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思考下去,必然涉及“什么是人,人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再J 個角度看。殺人就一定不對么?處死死刑犯,在戰場上殺死K人,或者對絕L病人安樂死。這些都不正當么?這些又涉及道德的基礎問題。這些同樣是哲學思考的對象。在任何一個領域,只要M根問底追究下去,最后都會遇到哲學。而哲學研究也會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影響和改變現實。
8x導論也是哲學系必修的一門課程。哲學和科學一樣,要求理性的論證和反N。在思考和論3中有許多不易覺察的陷阱。稍不留神就會O進去,如果是無意犯下的,就是P誤,如果是有意的,則是Q3。在這里,8x對于條分R析地”清問題就非常有幫助。還是以“世界是否存在”為例,如果甲說世界依s于人的主觀感知,從而世界可能不存在。而T說人的感知依S于外界U激和神經信號,這些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世界存在,那么T實際上是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他已經有意無意將外界U激和神經信號是j觀存在當成前提了(當然,這并不代表他的結論是錯誤的)。
哲學史星光熠熠
對哲學有了初步印象后,到了大一下半學期和大二,我們就開始集中學習哲學史。在哲學系的課程中,哲學史的學習具有核心的地位和重要性,這是每一個哲學教授都會W告W新生的。X格爾認為,哲學史是^類精神自身8x演和展開的過程。這個論斷不免絕對,但個人自身的懷疑和反思是不自足的,思考必須使用特定的概念Yz,而任何哲學概念都是歷史傳承的結果,有著深 而復雜的內涵,必須通過歷史的維度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標。
擁有自身獨立的哲學傳統的文明極少,主要是三大體系: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哲學。我們學習的主要是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在中國和西方的漫長歷史中,都有一些偉大的\險者,他們的領域不是在自然中探險,也不是政治和軍事,而是思想本身。他們被稱為哲學家,路R、艱苦一絕地思考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彼此影響,火相傳(當然也相互反對和論戰),就形成了哲學傳統。在中國,有老子、子、子、王充、范a、慧能、朱熹、王陽明……在西方,則有更為群星bc的名字:畢達哥d斯、蘇格d底、ed圖、亞里士多德、托馬斯#8226;Qf那、gh兒、盧6、康德、x格爾、i采……這些名字j 括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是一越的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和宗教大師。這份名單足以表明,哲學在人類理性思想傳統中的中心地位。
因為哲學本身包羅萬象,和各門學科都有深刻的聯系,哲學系的課也范圍很廣。除了中西哲學史等專業課程外,許多看上去與哲學毫無聯系的課程也都被列入必修或限選的范圍內。我上本科時,經常是上午上高等數學,下午修古代a語,晚上讀生物學概論……這些課程雖然讀起來辛苦,但也為我們打下了一個1實的知識基礎。
哲學與時俱進
大三以后,基礎的課程基本修完了,我和同學們開始選擇各自感興趣的專題課程。其中主要包括:(1)本體論,或稱存在論,研究關于“存在”的基本問題:(2)認識論或知識論,研究人對世界的認知及知識的產生:(3)倫理學,研究人的道德實踐及善與k的基礎。以上三者被稱為哲學的三大基本分支。此外比較重要的哲學類別還有美學或藝術哲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或法理學等。這些學科不僅屬于哲學,也構成文藝理論、政治學、法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基礎。
哲學和科學的關系是一個較特口的問題,二者同樣是對世界的理性探索,在歷史上,科學是哲學的一部分,今天科學已經是成熟的經驗研究,“哲學指導科學研究”已經是過去的陳見,事實上隨著科學的發展,哲學本身也需要不斷在科學的世界觀上推陳出新。但科學本身也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和方法的基礎上,哲學仍然要對它進行反思:觀察如何形成理論?納法的效力如何?科學理論的限度在哪里?哲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學科處理這方面問題,即科學哲學。
哲學系和一般院系一樣,大三要寫學年論文,大四有畢業論文。在本科階段,論文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縱向的,研究某個哲學家某部著作中的某一概念或論證,例如ed圖《理想國》中的理念論;二是m向的,研究當下的某一前n性問題,如上面說的DE的倫理學問題,將各學派的觀點綜合分析,并盡量提出己見。一般來說,前者更有利于打好學術的基礎,掌握哲學史的先后脈絡:而后者更有利于訓練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哲學前景 冷中有熱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畢業季節來了。O言,哲學這個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并不吃香。很對口的工作不好找。但四年的思維拓展和科班訓練并非白費,我的同學很多去了出&社、媒體以及國家文化部門,哲學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也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也有一些同學學習藝術哲學、法哲學之后而轉向其他學科,這幾年學習哲學的經歷使他們能更好地把握各門學科中的一些核心問題:至于我則繼續深造,繼續p登哲學高處不勝寒的險q,雖然高高的q巔仍然r不可及,但在山s上揮t如雨地前進時,卻可以看到比以前更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