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級黨報是地市級黨委機關報。在我國紙質媒體中,地市級黨報較為龐大,占全國各級黨報總量的22.6%,成為當地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和主流媒體。
近年來,隨著傳媒業的迅猛發展,報業競爭也異常激烈,地市級黨報面臨著空前的競爭壓力。
一、夾縫中生存
現在一個地市少則兩三份報紙,多則五六份報紙,還不包括域外的各種報刊。報紙媒體的布局密度在加大,競爭的態勢十分激烈。報紙已經由官報模式進入到大眾化報紙時期,地市級黨報“一報遮天下”的時代已經終結。而且隨著互聯網和新興移動媒體迅速深入尋常百姓家,以及輿論傳播的多樣性和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趨勢,囿于一城一地的地市黨報因受區域特點、體制局限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大多處于夾縫地位。
二、困難中前行
——辦報難。地市級黨報由于性質和服務對象所決定,中央的、省市(自治區)的、本地的新聞都得發,并且尤以本地市一級的為最難應對。在報道領導的新聞時,講規格,講級別,而且是政治級別決定報道規格。記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記錄領導排序,編輯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平衡各個領導、各部門、各區域的稿件見報問題,甚至版面、位置、條數、字數等都要考慮。
——輿論監督難。報道表揚成績之類的稿件皆大歡喜,報道監督批評的稿件要多方權衡。
——經營難。受區域性強、覆蓋面小、入戶率低、發行量小的影響,地市級黨報廣告經營相對艱難。
與此同時,地市黨報也有著天生的優秀基因。
三、本土優勢
作為執政黨的地市級黨委機關報,地市級黨報從誕生之日起,就立足于報道黨的方針政策和關系國計民生的主流新聞,在接近主流資訊方面較之其他媒體更具政策上的優勢。
雖然地市級黨報拘于特定的區域性,使其報道內容、報道對象、報道范圍、發行區域“天然狹窄”,報紙的競爭空間受到限制,但地市級黨報又具有天然的本土優勢,它與當地人民有著天然接近性,特別是政治資源優勢。從辦報角度看,可以隨時了解到當地讀者關注什么、需要什么,準確把握讀者脈搏。這種貼近性和親和力是中央大報和省級報紙不具備的,而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在當地又是都市類報紙無法比擬的,這就使得地市黨報在當地媒體市場中具有相當的核心競爭力。
四、主流優勢
地市級黨報在本區域內的主流媒體地位,首先是由其性質決定的。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的“喉舌”,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要信息都必然要通過這個最有效的傳播渠道向廣大民眾傳遞,其權威性、公信力是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在一個地區范圍內,地市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至關重要。隨著公共信息平臺的增多,信息來源渠道增加,受眾對有效信息的取舍難度也隨之增加。這種多元化趨勢下,報道新聞事實的正確導向需要靠主流媒體,尤其是重大事件發生時,黨報的輿論宣傳對于消除公眾疑慮、引導受眾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地市級黨報的主流地位也是由其受眾決定的。由于其獨特優勢及功能定位,與非黨報類媒體相比,地市級黨報有著自己對象特定、取向鮮明的受眾市場,即國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知識界人士、社會各層面的精英分子等主流人群。這部分人的實際數量相當可觀。更重要的是這部分受眾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決策層、領導層和思想庫,這一群體擁有較高的政治政策水平和文化修養,他們讀報更側重于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大事和社會發展動向、社會熱點的深入了解。地市級黨報引導輿論導向、服務工作大局的功能定位恰好與這部分人群對權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深度需要相吻合。地市黨報通過影響這部分人群,引導當地社會輿論,使媒體所傳播的信息通過他們得到充分釋放、擴大,為地市級黨報深化權威性、增強公信力發揮輿論輸導作用
。
不管哪一級黨報,大家都姓“黨”。因此,地市級黨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真正發揮政府與民眾的橋梁紐帶作用,以其信息的權威發布,新聞報道的深邃性和洞穿力,通過對廣大受眾根本利益的關注和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來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走出一條輿論主導與市場先鋒并舉的創新模式,使黨報永立潮頭,從而提高地市黨報的社會輿論影響力,重塑黨報話語體系,“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地市黨報要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從觀察大局入手處理微觀,從把握報業發展趨勢入手準確定位、理清思路。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按照黨報的辦報宗旨辦報。另一方面,要跳出“黨委機關報”的傳統定位的框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遵循新聞運作規則,努力探索新形勢下黨報的特點和規律,著力打造黨報新面孔,使地市級黨報成為一張既服務于黨委政府,又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新型黨報。
(作者單位:包頭日報社)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