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興媒體的快速崛起,已經將傳統報業推向了歷史性的變革關頭。紙質媒體紛紛在與網絡聯姻“觸網”中尋找新的出路,從報網互動、報網融合中探索全媒體時代的生存與發展模式。而報紙副刊作為紙質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在這場變革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如何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優勢,揚長避短?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報紙副刊的軟肋
1. 文藝色彩過濃
所謂副刊的文藝性,是指副刊在內容上偏向于登載文學或文藝作品,與新聞版相比而言,在整體形式特征上更富于審美性這一特點。雖然副刊長久以來打的都是“文藝牌”,但是在進入全媒體時代以來,隨著紙質媒體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副刊受眾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明顯不同,成為當下副刊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這幾年,《北方新報》不斷摸索,對專副刊版面做了大規模的調整改造,在淡化副刊文藝性的同時,分別融入了《老照片》、《記錄》、《思想空間》、《青城故事》等版塊。改版后的《北方新報》對自身的定位較為準確,避免了走文藝性副刊的老路,反而著重強調副刊的新聞性、生活性、互動性、地方性,與副刊受眾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緊密相聯,并努力將其打造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2. 同質化嚴重 理念滯后
在部分受眾的眼中,“副刊”似乎總是難逃“純文學”的定義,而大量純文學副刊的堆砌又為副刊貼上了“同質化”的標簽。如今,讀者對副刊的期待,已經不再是“文學家的搖籃”,“大師之作”、“哲理美文”等也已不再受到讀者的追捧,反而讀者更期待的是能從副刊當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充實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品位,使得自己閱后有所思,思后有所獲。當然,副刊要想擺脫“同質化”的標簽,必須要凸顯出自身個性所在。既然讀者的欣賞角度各有不同,要想投其所好,就必須將副刊步入一條雅俗共賞,集新聞性、生活性、互動性為一身的辦刊新路,同時還需將“新聞影響力”、“文化引導力”、“生活服務力”這些關鍵的點融入到副刊當中。一方面,通過“同質化”的文藝作品,提升讀者的生活品味。另一方面,通過“個性化”的辦刊策略貼近讀者,去傾聽讀者的聲音,書寫讀者的生活。
3. 副刊的互動方式過于單一
傳統副刊通常是借助書信、電子郵件的形式與讀者進行互動,而對網絡平臺的利用則少之又少。如今,很多報刊的記者編輯都在充分利用微博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新聞線索、采訪目標,還通過微博快速推介自身版面的重頭文章,以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像歐美的很多傳統媒介如CNN、路透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開通了Twitter,作為媒介互動互惠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全媒體時代,互動性對于報紙副刊而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何去體現互動性?顯然,僅僅通過讀者來信等還不足以體現,唯有借助報網融合的平臺為讀者量身打造出一方可以排憂解難、暢所欲言的言論陣地,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行動上共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將副刊的互動性發揮到極致。
二、應對報紙副刊危機的策略
在各種媒體競爭加劇的今天,報紙要用快來同電視、網絡一爭高低,顯然是以短擊長。報紙的應對之策只能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報紙的長處首先在于深度報道、背景報道、評論、解釋性報道等方面。這些內容不僅網絡寫手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攝影鏡頭也難以捕捉、難以表現。
1. 加強與新聞熱點的融合
副刊既然作為報紙的延伸體,與新聞的融合也就顯得必不可少,通過副刊對特定新聞事件進行深度解讀,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事實真相,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且還可以為敢言善言的讀者提供一方輿論陣地。副刊與新聞熱點的融合要善于捕捉到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議論性的新聞事件,做到深入淺出,但又不可淺嘗輒止。究其根本,副刊的新聞化改革改得其實并非是副刊的形式,而主要是副刊的視角,借助副刊文學化的閱讀視角對新聞事件加以全方位的解讀,給讀者眼前一亮的同時,也鎖定了時事熱點和讀者群,可謂一舉多得。
2. 重視副刊網絡化的構建
制約副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副刊的傳播方式有限,要有效避免副刊在全媒體時代“掉隊”,就必須使得副刊朝著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只有通過對副刊內容進行網絡化的傳播,才能使得副刊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發揮出“無限”的傳播效果。在突出網絡化傳播的同時,亦可借助互聯網等有效手段對副刊進行全方位的視聽包裝,樹立副刊的品牌形象,給讀者的閱讀起到引導和助推的作用。
3. 增強副刊的互動性
雖然副刊尚不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可言,但我們亦可通過報網平臺、微博等新興媒體作為輔助手段來充分挖掘副刊的潛在魅力,使得副刊的影響力得以最大化。例如,可以通過報網平臺開設副刊專欄,通過微博交流互動話題、搜集民聲民意,及時反饋讀者意見。當然,除此之外,具有互動性功能的報紙版面的設置更是必不可少。
(作者單位:北方新報社)
責任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