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網絡電子媒體的盛行,社會新聞輿論等各種信息傳播的廣度和速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否牢牢把握輿論“麥克風”,突出自身固有的優勢,在公共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公開報道事件的真相和發展情況,客觀、冷靜地引導輿論走向,真正起到權威、喉舌的作用,已經成為決定黨報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第一時間拿起輿論“麥克風”發聲,這首先是黨報應有的職責所在。黨報作為各級黨委的機關報,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當本地發生有影響的事件時,有責任在第一時間進行客觀報道,阻止謠言和極端輿論的傳播。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黨報習慣“報喜不報憂”,在危機事件中往往得了“失語癥”,主動把輿論的“麥克風”丟棄了,任憑流言蜚語在不明真相的群眾中間傳播。這樣的黨報,實際上已經丟棄了職責,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其影響力日漸衰弱的結局是必然的。
第一時間拿起輿論“麥克風”發聲,也是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基本的要求。黨報有宣傳的功能,但與新聞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不悖離。胡錦濤總書記在論及新聞工作時,十分注重強調新聞傳播的時效,他提到:“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大事,善于捕捉信息,進一步增強報道的敏銳性和時效性。”當年針對非典疫情報道,他說:“增強宣傳輿論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做好國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要及時準確傳播信息,積極有效引導輿論?!痹诳偨Y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經驗時,他強調:“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強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這些話,對如何辦好黨報極具啟發性?!暗谝粫r間發布權威信息”、“增強透明度”,哪家黨報牢牢把握、做到了這一條,其影響力、公信力自然無出其右,她的發展前景,想不好也難。
要做到能夠第一時間拿起輿論“麥克風”發聲,需要黨報有嚴謹的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精神。發生在2011年4月陜西榆林魚河鎮學校的“蒙牛毒牛奶”事件,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事發當日,在醫院和官方檢測機構沒有任何結論的情況下,某網絡媒體就稱“毒牛奶”事件,次日一些地方黨報未經實地調查證實,也紛紛以“毒牛奶”為標題轉載。在官方和幾家權威檢測機構“產品合格”的結論已經出來、證明不是牛奶有毒后,一些網絡報道繼續在標題中稱“通報喝奶中毒”。
在此之前的4月初,《安徽商報》一位見習記者的一篇“神奇‘牛肉膏’讓豬肉變牛肉”的報道,一時間使本來就緊張脆弱的人們更添加了一份“牛肉不能吃”的恐懼。針對報道,合肥當地工商部門于次日便對報道中銷售“牛肉膏”的經營單位和人員進行追蹤調查。經現場檢查,該戶從未銷售過 “山東青島花帝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生產的“極品牛肉精膏”。隨后當地公安局介入調查,該記者承認,是他自行買回牛肉膏,將豬肉變成牛肉味,并寫了“神奇‘牛肉膏’讓豬肉變牛肉”的報道,目的是想通過炮制爆炸性新聞造聲揚名。
這兩起事件中,一些地方黨報為了吸引“眼球”,不深入調查勘實便紛紛轉載,事情真相揭開后,引來讀者的極大反感。反過來,可以想見,如果發生事件的所在地黨報能夠在第一時間認真調查,寫出真相,而不是傳訛,其權威度和公信力一定會極大提高。
總之,筆者認為,在當今的“人人皆媒體”時代,黨報以嚴謹的態度,第一時間拿起輿論“麥克風”發聲,這已經成為她還能夠生存、發展下去的最核心的力量、最有力的武器。類似牛肉膏報道自擺烏龍并非個例,這對廣大地方黨報應該是個警醒:責任所在、使命所在,面對紛紛擾擾的各種消息源,首先需要弄清事實,第一時間發布真相,而不能稀里糊涂、沉默失語,“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更不能嘩眾取寵、添油加醋,通過捏造和想象事實、隨意下結論去“制造熱點”,否則不但造成社會無謂的恐慌,也損失了黨報的公信力,嚴重者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
(作者單位:包頭日報社)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