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聞界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戰線的具體體現,是彰顯新聞張力、體現新聞生命力的生動實踐。
那么,如何使這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取得更好實效?筆者以為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把中心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百姓
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黨報,在“走轉改”實踐中,要圍繞中心工作接地氣,帶著思想做報道,巧妙兼顧兩頭。既要抓“活魚”,更要抓“大魚”,切忌流于形式走基層,就事論事。要不斷尋找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與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之間的共鳴點,把中央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重要部署、中心工作與百姓的思想、情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今年4月的一次走基層采風中,內蒙古日報社社長劉驚海發現:化德縣農村互助幸福院的養老新模式非同小可,在當今中國城市化和社會老齡化背景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經驗值得推廣。之后,他和同行記者對這一重大新聞選題深入挖掘,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事實是,化德縣通過調整優化村鎮布局和撤并“空心村”、“老齡村”,整合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和資金,集中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將60歲以上有生活能力、無生產能力的老人搬遷到幸福院入住,納入社保集中供養。
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解決了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深層考慮,是有效解決了農村城鎮化、社會老齡化所帶來的農村孤寡困難老人的老有所居、老有所養等一系列問題;解決了進城務工子女的后顧之憂,為子女贍養老人提供了優良平臺;解決了部分“空殼村”問題,將廢舊住宅進行復墾,整合了土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恢復了生態環境;在建設幸福院的過程中,堅持項目資金捆綁集中使用,避免了項目重復投入建設的弊端;就近居住解決了老人故土難離情結,同時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
編輯記者“走基層”,就應善于從微觀入手反映宏觀問題,選擇小的切入口,從百姓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筆,不僅要“跟著上層看全局,田間地頭找感覺”,更要“帶著政策沉下去,懷揣民意跳出來”。
二、要把扎根基層當常態,做到身在現場,心系基層
深入基層一線,帶著對群眾的炙熱感情,切身體驗和感受生活,從而發現新聞,傳播新聞,是黨報宣傳工作改革創新的方向。只有走出辦公室、走出會議室、走出互聯網,改變“網來網去、文來文去”的工作狀態,帶著對人民的感情回到基層——新聞實踐的主戰場,才能在新聞的源頭吸取“氧氣”和“養分”。劉云山同志曾經說過,新聞報道的全部事實都存在于社會實踐之中,新聞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一切有追求、有抱負的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奔波在路上、扎根在基層 、活躍在現場,把新聞寫在廣闊的大地上,寫在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實踐證明,“走轉改”不是一次行動,是一種工作狀態,更是一種態度,它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三、要把改進文風落實處,做到用事實感人,用群眾語言說話
近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公安局黃泥河派出所警方,針對轄區及周邊地區冒充稅務機關工作人員采用退還摩托車下鄉補貼方式進行詐騙案件高發的態勢,在加大打擊破案力度的同時,將此類案件做案手法及防范技巧運用當前流行的“元芳體”進行宣傳,得到了轄區群眾的好評和認可。
這便是“文風”不同引發的不同效果。以往公安機關防騙宣傳往往就是貼告示、發短信、搞廣場活動,一上來就是提醒群體注意這個注意那個,不僅很難引起關注,還會讓群眾產生反感情緒。這則“元芳體”告示,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加上目前群眾津津樂道的“元芳體”,宣傳效果自然很好。作為新聞媒體,要使報道產生感染力,必須深入群眾學習百姓語言,讓群眾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新聞宣傳的影響力,增強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