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是從新聞報道和紀實散文中生成并獨立出來的一種新聞與文學結合的散文體裁,是一種以文學手法及時反映和評論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聞文體,是速寫、特寫、文藝通訊的總稱。作為一種介于通訊和小說之間的文體,它以敘事紀實為主體,以報告真相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體的人與事必須真實,具有新聞性;又經過藝術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飽含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態度,具備文學性。因此,它具備新聞性、文學性和政治性。
報告文學曾盛行于20世紀初期的蘇聯和歐美。“五四”運動以后,在中國某些通訊、旅行記和敘事散文已具有報告文學的部分特性。但正式倡導和自覺創作報告文學是從30年代初開始的,并與左翼文藝運動和外國報告文學的傳入有關。第一部以報告文學名義出版的作品集是《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1932)。稍后有《活的記錄》《中國的一日》等專集和《包身工》(夏衍)《1936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等名篇。30年代末期以后,中國報告文學獲得很大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品種。
報告文學是采取文學手段及時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種新聞文體
19世紀的晚清,報紙登陸中國,散文與新聞相結合的產物——報告文學才開始孕育。鴉片戰爭之后,出現了第一批初具報告文學雛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才明顯具備了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征。梁啟超之后,報告文學作品慢慢多了起來。
“五四”運動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報告文學在題材和思想內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啟超、魯迅、柔石、謝冰瑩和文學研究會的諸位作家都積極寫作報告文學。除堅持一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宣揚外,同情人民生活疾苦、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罪惡、尋求中國出路、贊揚蘇俄革命、表現北伐革命等思想內容,更多地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中。作者們多以親身經歷的事件為素材,作品的抒情性大為增強。到這時,作者們尚沒有文體的自覺性,“報告文學”這一名詞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進。
報告文學是一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以文學手段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
報告文學往往像新聞通訊一樣,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新近發生的事件及時地傳達給讀者。報告文學之所以受讀者歡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時代的脈搏,把群眾關心的現實情況迅速地反映出來,發揮“文學輕騎兵”的作用。
報告文學不能像小說那樣虛構人物、情節,它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寫真紀實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般來說,報告文學要寫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為報告文學描寫的對象;報告文學要追蹤事實,但并不是任何事實都值得它們去報告,而是要有所選擇和提煉。
報告文學不能像新聞報道那樣,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須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必須有生動的形象化的細節。
報告文學不同于小說,不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但它在藝術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寫自然必須在介紹人物事跡中努力刻畫人物,即使在以寫事為主的作品中也離不開寫人,如果能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必然會大大加強感染力。
報告文學還可以吸收小說的描寫技巧、戲劇的對話藝術、影視劇分鏡頭的敘述方法以及詩歌的跳躍手法等。
近一個世紀以來,報告文學由單純地為政治服務,以歌頌新人新事為主,發展為一種具有豐富人文精神和獨立品格的文學形式,正確地航行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軌道上,在中國和世界文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社會發展變革的目擊者、參與者的身份,以敏銳的目光、深邃的思考、獨到的見解、高超的藝術反映著我們這個多彩速變的世界;將哲學家的思辨、詩人的激情、文學藝術家的才能融于一身,去參與影響社會的變革進程。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日報社)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