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每遇感冒就喝板藍根,便秘就吃牛黃解毒片,女性經期不適就吃幾粒烏雞白鳳丸……這些耳熟能詳的中成藥,是許多人眼里不折不扣的“萬金油”。近年來,因使用中成藥不當而帶來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多。因此,有專家指出,目前濫用中成藥的情況不亞于濫用抗生素,二者都會給大家的健康帶來危害。
老百姓對中成藥常濫用
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我國藥品不良反應中,中藥的不良報告占了13.8%還多。其中,中成藥所占比例為99.7%。在處方、購買、使用等環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錯誤、超量用藥,給健康帶來副作用。
老百姓對中成藥存在不少誤解,為了調養身體將它當成“保健品”隨便服用。有人在吃了西藥后,還想再吃點兒中成藥鞏固療效;還有人僅憑藥名字面意思選購藥品;甚至有人為盡快治愈病癥,隨意增大用藥量。這些都是造成中成藥濫用的因素。大部分人都以為中成藥無毒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這種認識其實是錯誤的。中醫治病是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臟腑陰陽的偏性。“是藥三分毒”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擊導致疾病的邪氣。
三類中成藥最常被濫用
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幾類中成藥,也恰恰是被濫用、錯用最為嚴重的中成藥。
感冒類。比如板藍根、感冒清熱沖劑等。中醫一般把感冒分為風熱、風寒兩種,常用的感冒藥也分為寒性、熱性。用反了,不但對治療沒幫助,還會加重病情。比如,感冒清熱沖劑是治療風寒感冒的,具有解表清熱的功能。如果風熱感冒患者服用,就會加重病情。有些人一感冒就找出維C銀翹片、感冒清熱沖劑、板藍根等一大堆感冒藥混著吃,認為吃得越多見效越快。實際上,這些感冒藥通常至少有兩種以上的成分是重復的,幾種類似的感冒藥同時服用存在藥量過大的風險。同時,中醫專家還提醒,板藍根藥性苦寒,虛寒體質的患者多喝容易傷到脾胃,引起胃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去火類。比如牛黃解毒片、牛黃上清丸等。“上火”是我們常遇到的小毛病,不少人都喜歡服用中成藥調理,只要一牙疼,或者出現上火的癥狀,就買來牛黃解毒片吃,甚至有一些女性利用它的腹瀉作用來通便減肥。牛黃解毒片、牛黃上清丸等清熱解毒產品,都屬苦寒藥,中醫辨證適用于實火上攻的癥狀。如果患者是由虛火或者心火引起的上火,那么,服用這些藥物就會導致身體更加虧虛。牛黃解毒片中含有雄黃,大量服用可影響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等,會出現胸悶、心悸等不良反應。
補益類。比如阿膠、六味地黃丸等。在補之前要先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補,體質較強者就不宜補。只有清楚自己的體質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補益藥。比如,阿膠已成為不少女性鐘情的進補中藥。其實,阿膠雖然是婦科的上等良藥,具有補血的功效,但也并非適用于所有人。阿膠性滋膩,脾胃虛弱的女性服用后,會出現食欲不振、胃部飽脹等癥狀。只要腎虧就吃六味地黃丸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不少人將它視為“補腎秘方”長期食用,但卻感覺越補越虛,不僅原有的癥狀加重了,甚至還補出了胃腸不適的毛病。
吃中成藥要中病即止
要掌握中成藥的用藥原則。目前,我國約有200種中成藥中含有西藥成分,雖然比例不大,但很多老百姓缺少專業知識,不了解藥物成分,容易與西藥疊加服用,造成嚴重不良后果。比如,常見的抗感冒藥中多含對乙酰氨基酚和撲爾敏、降糖藥中多含格列本脲、止咳平喘藥中多含麻黃堿等。專家說,用于治療糖尿病的消渴丸就是含有西藥格列本脲的中成藥。但有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里面含有西藥成分,隨意與其他降糖西藥合用,甚至加大用量,這樣就會造成血糖過低等嚴重不良反應。
吃中成藥要中病即止,除了一些治療慢性病或者補益類的中成藥可以在醫囑下吃一階段外,大部分疾病在病情好轉后,都要立即停藥,不可長期服用。有些藥的毒性雖小,但長期蓄積可致中毒。龍膽瀉肝丸就是典型例子,它在治療上有著很好的療效,但長期服用會導致毒素積累,對肝腎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