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去年8月報道過北京法院的“信息球”理念。當時此理念正在豐富理論基礎、著手搭建系統框架,北京法院及相關部門對此尤為重視。果然,過了幾個月,就在去年年底,該信息系統有了新的進展,理念先后獲得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認可,并取得階段性建設成果。
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池強的批示中提到,“信息球”的建立是科技強院的重要舉措,一定要辦好。這個批示肯定了“信息球”的作用。“信息球”是一個從頂層設計入手,對法院審判業務、隊伍建設、行政管理等數據進行整合,將信息聚合成為立體運行的模式。
那么,此次“信息球”又是如何整合資源、逐步落地,為審判業務和管理工作服務,這一階段的建設究竟推進到哪種地步?
六大服務方向
記者走進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簡稱北京高院),在信息技術處的演示中看到,“信息球”登錄界面是由一個巨大的、不斷滾動的球形畫面構成,這代表著“信息球”將從幾個緯度整合信息。北京高院信息技術處處長王嵐生說,“信息球”從理論到實踐,需要一段時間探索。在過去幾個月,信息技術處組織力量,不斷梳理數據和架構,目前已搭建出系統雛形,不斷測試和調整,進一步優化,為后續工作做準備。
在理論支撐之下,“信息球”逐步夯實基礎,并確定了未來幾年的建設方向。目前,“信息球”已完成前期的開發目標,通過60多萬組圖表,實現為全市21個法院、400多個庭室、6500多名法官,提供了165項審判質量管理、審判效率控制、審判績效考核、綜合業務分析等四個主要方面的信息服務。
“隨著北京法院各項工作快速發展,對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復雜的需求,迫切要求在軟件方面為解決審判業務、隊伍建設中的難點、重點問題提供方法、手段和支撐。”王嵐生說,“信息球”不僅是一個聚合了大量信息的、立體運行的管理系統,更是一套著力提升人民法院工作效率與質量的分析輔助工具。
目前“信息球”除了以上4個主要方面的信息服務之外,“信息球”服務平臺還包括專項分析和有求必應兩個模塊。如果說質量管理、效率控制、績效考核、綜合指數這前4個指標從業務角度考核的話,那么“專項分析”則是從審判管理和法院管理的不同角度提供必要的可研性數據支撐。“有求必應”則類似于關鍵詞搜索,方便使用者快速、立體地查看所需要的信息。
從“信息球”界面上可以簡單地認為,這六大模塊以人和案件為緯度,以時間和業績為經度,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人員”、“案件”、“時間”、“績效”為節點的服務管理體系;在這其下,以審判信息庫、干部人事庫、基礎資源庫的數據作為支撐,以實現信息的立體式查詢和綜合分析。
數據分析
“信息球”的界面分為三部分,左側是各級法院,下拉條可逐級展開,細化到400多個審判庭和6500多名法官。右側上方是六大功能模塊,涵蓋了審判業務指標體系。右側下方是從人員、案件、時間和績效四個維度進行分析。
北京高院信息技術處副處長佘貴清說:“在‘信息球’質量管理模塊中,通過對審判業務中逐個工作環節、工作成果、工作效果信息的自動提取,將反映審判質量的如立案變更率、調解率、二審改判發回重審率等審判過程、審判活動、裁判結果、裁判文書、公眾滿意程度等方面的各統計指標,利用對比排行、統計圖表、文字分析和趨勢預測等方式,讓法院各級領導能夠從組織到個人、從立案到結案,全面了解目前全市不同時間點的案件審理情況,實現法院工作質量的可視化量化管理。”
上述指標均是業務流程中的關鍵點,比如立案階段就有27個信息點。質量管理模塊又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公正”和“效果”模塊。“公正”是指法院的工作流程是否體現了法院公正的原則,比如立案時間是否在規定時間內結束、案件陪審率是否達標等。這些細節均是法院“公正”的體現。“公正”模塊共有11項,“效果”模塊有10項,對審判過程中各類業務進行統計。
佘貴清以“效果”中的“調解率”為例解釋。他逐步點擊左側全市法院層級,右側的各類圖形隨著四個緯度發生變化,分別是績效、案件、時間和人員。以“績效”為例,進入之后,立即顯示全市法院在2010年至2011年11月20日的調解率,其中處于該分值之上的法院有11個,處于該分值之下的有10個。這個數值是根據實際案件的情況自動獲得的。
在圖表中,各個法院的績效排名一目了然。如果左側再點擊各個區縣乃至各個法庭,右側均顯示出排名情況,并且有相應的全國參考值、全市參考值、本院參考值等指標,如此一來,法院和法庭等單位通過對比可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
“由于法院有10年的數據,所以統計數據結果是真實可靠的。”佘貴清解釋說,目前,在測試階段,只導入了3年的歷史數據,以后將逐步導入歷史數據。
同樣,再以“個人”為例,點開某個法官的信息,也能看到該法官的調解率是多少,他所在法院的綜合調解率是多少,如此對比,就知道該法官的調解率水平。“時間”和“案件”均是以不同的維度立體展示調解率結果。
改變管理方式
同樣,在效率控制模塊,通過對審判業務逐個關鍵時間點、時間段、標準規范和基礎數據的自動提取,將反映審判效率的如法定時限內立案率、正常審限內結案率、結案均衡度、人均結案數等案件辦理、程序適用、審限管控、法官辦案能效等指標,“信息球”服務平臺提供了各級法院、法庭以及具體法官效率完成情況的分析信息,及其對比分析、趨勢分析。
“要看全市法院長期未結案件,通過總報表,我們可以看到某法院最多,如果想了解更多,點擊進入該法院,可以了解到哪個審判庭涉案最多,再深入下去,我們可以了解到哪個法官積累的未結案件最多。”佘貴清介紹道,“除了縱向追溯,我們還可以橫向分析,比如在全市法院長期未結案件中,可以看到民事案件最多,而在民事案件中,醫療糾紛又占據絕大比重,點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醫療糾紛的具體案件信息,以及是何種因素導致案件被擱置下來。”
在演示中,佘貴清逐步點擊圖表,可以追朔到一個個案件的電子卷宗。上面清晰地寫著立案時間、事由、承辦法官、審判結果等具體信息。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信息球”的分析數據是建立在大量數據之上的,真實可靠。
“信息球”不只是讓統計數據更方便快捷,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過去,法院統計數據采用的是由低到高、逐級上報的方式,個人數據報到庭室、庭室數據上報到院里、法院數據上報到高院,最后由高院統計、整理和分析。數據上報過程耗時費力,而且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難以判定,導致各級管理人員很難實現主動、漸進、有針對性的管理。而通過“信息球”,已經改變了這種方式。
“信息球”已經可以將有關信息全面、動態、及時地統計出來。通過安全權限管理,法官隨時可以得到客觀、準確的各類數據和統計,不需要人工干預,而且保證數據每天更新。同時,“信息球”還提供了針對每項審判質量的指標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些法院、哪些庭室、哪些人員的審判質量總體良好,進而分析到哪個人、哪些案件的審判質量最高。更重要的是,“信息球”也將審判質量完成欠佳的法院、庭室、人員主動提供出來,進而分析到具體的人員和案件。由此看來,通過“信息球”審判質量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的直線型的逐級管理,變成現在的扁平化、透明化管理,這是北京法院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未來提高精準性
從這一階段的成果看,“信息球”初具規模,搭建了系統,導入了數據,做到了幾個方面的信息統計和分析,并且做到了從不同維度分析。但目前“信息球”尚未提供服務,仍處于內部測試期。
講到此處,佘貴清特意強調,盡管目前對各類數據做到展示和分析,但他們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更深入的需求分析,除了對結構化數據的分析外,針對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文書信息展開研究。比如通過分析醫療糾紛的案件文書信息,系統能夠自動生成詳細、全面的分析報告,用以幫助法院快速提升審判力;甚至可以通過這種分析結果,為社會提供案件產生的原由報告,從而為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為什么需要這些詳細的信息指標和統計?比如提高結案率的水平,就必須知道全市的平均結案率。現在這種結案率依靠大量數據統計得出,有了這些數據之后,再看某個層級的對比數據,就能了解為什么某個層級的數據高或者低,這就是從數據中挖掘到有用的信息,從而為以后的審判業務提供依據。”佘貴清分析道。
可以看出,“信息球”涵蓋的數據多、相關業務庭室多、涉及人員多,但憑借統計信息的精準度與惟一性,整套系統真正實現了在審判管理工作,縱向上找到全市法院的長項和短板,橫向上找到各院的優勢和劣勢,并精確定位到具體的人員、案件、時間、績效。同時,所具有的分析功能將通過知識挖掘、分類、分析、檢索與展現技術,分析司法審判規律,提供社會管理、法律法規、審判管理、司法建議等方面的知識展現,為輔助決策提供智慧型的知識服務。這種專項分析為管理層全面認識和分析北京法院司法審判總體工作情況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2011年探索構建‘信息球’前期工程基本結束。” 佘貴清表示,“2012年將啟動一期工程,提高‘信息球’數據準確性和權威性;同時梳理整合2007年前審判數據,著力解決審判管理工作中的新問題,側重研究審判活動的內在規律;重點獲取外部對提高審判質效有用的數據;面向法官提供能夠顯著提高工作質效的實用工具;面向訴訟當事人和社會公眾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司法信息服務。”
預計到2013年,“信息球”將啟動二期工程,運用“云”技術,探索智慧型“信息球”服務體系建設,為上級機關和全市三級法院提供高層次、多視角的數據服務,為法官提供更加便捷實用的內容服務,為訴訟當事人和公眾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可以看出,“信息球”因法院提升審判力的需求而生,也必將為更好地服務于法院內外,不斷完善與改進。為此,本報將持續關注北京法院“信息球”的建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