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兩化深度融合的戰略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后,上海也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把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作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在日前舉辦的“兩化融合深度行上海站”會議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肖貴玉自豪地說。
近年來,上海市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兩化融合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上海市工業企業已經到了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來實現進一步發展的新階段,這就要求上海加快信息化發展步伐。
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兩化融合指數達到72.3,具備向深度融合繼續推進的基礎,而上海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提高到85。這一目標推動了上海對信息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構成了上海加快信息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也使上海在向后工業化時代邁進的過程中,兩化融合的特征愈加明顯。
長期探索
打牢兩化融合基礎
2008年,上海成為全國首批8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之一,從此全面啟動了兩化融合的探索實踐。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兩化融合工作,連續3年將其列為年度重點工作。”據肖貴玉介紹,此后上海市政府又在2009年進一步加強宏觀指導、頂層設計和專項引導,著力發揮企業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實施兩化融合“1010工程”,聚焦航空、鋼鐵、石化、汽車、船舶、重大裝備等10個重點產業門類,推進工業軟件、節能控制、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電子商務等10大重點工程,樹立了一批典型企業標桿和應用案例,并形成了兩化融合的評估體系、園區信息化標準規范等。3年來,累計支持了200多個企業信息化重大項目建設,支持資金近5億元,帶動企業投資超過120億元。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按照“點上抓企業典型、線上抓產業聯動、塊上抓區域聚集、面上抓環境優化”的思路,全方位地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化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滲透。目前,兩化融合已融入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四個中心”及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全局,并實現信息化與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技術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中小企業發展等重點工作的對接。
“工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國內外許多新因素和競爭方式變化的影響,所以無論從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還是工業走向長期健康發展的角度,都需要把兩化融合工作進一步推進、做好。”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表示,隨著各地相關政府部門對兩化融合推動力度的加大、措施不斷完善和深化,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契合本地實際工作的規劃、政策,將專項與本地區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不少地方把推進兩化融合和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工業轉型升級的各項具體工作結合起來,在資金、人才和發展環境方面給予了有力支持。
上海市在兩化融合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不斷完善兩化融合的綜合支撐體系,聚焦市區聯動機制。在浦東、松江、寶山、楊浦、閘北等5個區縣推進“兩化融合”實踐區建設,并根據區縣產業特點明確重點實踐任務,浦東新區還被工信部認定為全國電子商務綜合創新實踐區,并認定了“大型客機供應商研制符合性管理”等30個項目為上海市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范項目,認定臨港產業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浦東軟件園、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等為首批“數字園區”。
“閘北區在兩化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升和轉型是閘北的顯著成果。”上海市閘北區科信委副主任邱允生表示,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上海市第一個云計算產業基地就建立在閘北。為了做好信息化規劃,閘北區科信委通過3個多月的企業走訪、園區走訪、行業走訪和定位,推出了閘北區兩化融合整體推進方案,并以此為基礎推出了《閘北區兩化融合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年工作計劃。邱允生將閘北區的兩化融合心得概括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產業發展、GDP突飛猛進”,兩化融合不僅建立了閘北區兩化融合聯席會議制度,還出臺了相關專項資金,鎖定項目、集聚企業,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等。
放眼全局
攻關重點行業
“兩化融合的戰略重點,一個是重點行業、一個是關鍵裝備、一個是核心技術。”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兩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從研發、產品、生產、管理,以及業務流程和組織再造等方面全面提高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不能僅僅局限于管理或者一兩級生產環節取得突破。
實際上,經過過去10年的信息化發展,大多數中國的骨干企業已經打下了很好的信息化基礎。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商飛”)2008年5月在上海成立,是我國實施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的主體,也是統籌干線飛機和支線飛機發展、實現我國民用飛機產業化的主要載體。
“雖然商飛成立的時間不長,但成立之初商飛就把信息化戰略作為公司四大核心戰略之一。”商飛發展規劃部王琛表示,商飛的兩化融合聚焦于三個重點。一是協同設計,商飛在國內有9家供應商、5個試航中心和幾千名工程師,而飛機設計還需要更多全球協作完成;二是先進制造,利用嵌入式軟件等數字化設備提升制造水平;三是客戶服務,讓飛機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快捷服務。
在王琛看來,兩化深度融合的“深度”體現在“創新”,而這種創新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基礎使原有的業務發生了變化,為客戶提供全新的服務;另一方面是戰略的深化,對原有的業務流程、管理都要創新。“兩化融合始終要圍繞創新,只有在創新的驅動下,我們在未來的轉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對此,周宏仁表示,兩化深度融合就是要把企業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在接下來的5#12316;10年,中國的兩化深度融合必須以重點行業、關鍵裝備、核心技術為引領,突出戰略重點,爭取在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制造業水平方面有所突破。“中國制造業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第一大國,這些方面必須要個個擊破。”
立足企業
發展新興技術產業
2010年,上海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發展迅速,全市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2532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4250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時期末增長了176.2%和161.9%;推動了云計算、物聯網、智能電網等新應用的技術研發、試點推廣和產業布局。
上海市經信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海經濟轉型的成效正在顯現。2011年前11個月,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領域)實現產值6994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達24%,同比提高了0.4%;其中,新能源、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增速超過20%。
此外,上海市還通過重點支持“五類項目”——骨干企業信息化深化應用項目、中小企業信息化平臺應用項目、產業園區信息化示范應用項目、新興信息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節能減排信息化試點應用項目——著力推進研發設計數字化、制造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流通服務網絡化,有效縮短了企業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周期,促進了產業鏈上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聯動,加快了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帶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壯大。
而作為兩化融合的供應商,上海電信一直貫徹國家關于兩化融合的戰略。此前,中國電信提出了由傳統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三者”概念,即作為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信息內容的參與者。
“在上海市經信委的領導下,上海電信從2006年就開始兩化融合的工作,首先面向商飛、寶鋼、煙草、上海電力等大型企業,因為大型企業是信息化的制高端。”中國電信公司資深經理柯蝶娟表示。上海電信會組織專業團隊參與這些大型企業的信息化規劃,提供信息化服務。如今,上海電信已經為70多家上海大型企業提供服務。而在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中,上海電信也做了兩項重點工作,一是打造中小企業的商務環境,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目前,上海電信已經提供了40多種云平臺服務,包括云計算、云桌面、云存儲等。“未來我們也想為更多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因為中國電信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化產業高端的企業,在技術、資源上有一定的天時地利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