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菠菜是百姓餐桌上的尋常菜,但菠菜出身不凡,有著神秘的背景。如果想了解菠菜的來歷,請你和我一起穿越歷史,尋找“菠”光菜影。
唐朝初期,在長安的超級市場西市(專設(shè)有“波斯邸’和其他外商貿(mào)易貨棧)上,你會看到左右藏庫,財(cái)物山積,珍奇寶物,琳瑯滿目。市場上熙熙攘攘,往來者有王公貴族,富商大賈,最顯目的是著胡服的胡人和外商,他們經(jīng)營著大量的香料、器玩等進(jìn)口貨。帶有異國風(fēng)情的飲食,如“胡餅”、“畢羅”(即抓飯)、“三勒酒”、“龍膏酒”等,頗受歡迎。在菜市場,你會看到菠菜的價格非常昂貴,只因?yàn)檫@是剛剛從國外引進(jìn),種植成功的外國菜。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如果你是唐太宗的朝堂侍從,你會看到泥婆羅國使節(jié)進(jìn)獻(xiàn)菠棱菜種子。沒錯,從尼泊爾來的菠棱菜種子開始在中土種植,成為今天我們餐桌上菠菜的祖宗。
菠菜原產(chǎn)亞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唐代的學(xué)者也有了另一種說法,傳說菠菜是從波斯傳到唐都長安。唐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這樣介紹菠菜的來源:“菜之菠薐者,本西國中有僧人自彼將其子來,如苜蓿、葡萄因張騫而至也。”韋絢記錄的劉賓客嘉話,應(yīng)該有一定的可信度。因?yàn)椤皠①e客”是詩豪劉禹錫,我們姑且相信詩人一把,他不至于胡編亂造菠菜的身世。持菠菜來自波斯者,稱之為“波斯草”;持菠菜來自尼泊爾者,稱之為“菠棱菜”。讓他們兩派打口水仗吧,既然穿越到唐朝了,讓我們品嘗一下鮮嫩翠綠的“春菠”(春天的菠菜簡稱)吧,恩,味道好極了,和今天的菠菜一個味。
菠菜在唐朝乃至五代,都帶有神秘的色彩。在唐代,“服丹石之人,食之佳”的說法十分盛行,因此,菠菜深得信奉道教的方士們偏愛。
五代時期,南唐的一位官員叫鍾謨,給菠菜起了個玄虛的名字——雨花,使之帶有佛教色彩。這個鍾謨不但把菠菜視為“雨花”,而且還把菠菜、蔞蒿、蘿卜當(dāng)成無與倫比的佳肴,稱為“三無比”。“雨花”一詞出自佛教經(jīng)典。據(jù)說佛祖?zhèn)鹘?jīng)說法時感動了天神,天空中飄下各種各樣的香花,像下雨一樣。鍾謨將菠菜稱之為“雨花”,可見他對菠菜的珍視。
好吧,我們穿越到明朝,跟隨明成祖朱棣微服私訪。朱棣在民間的小店,偶然品嘗到用豆腐干和菠菜烹制的菜肴,覺得美味可口,就問這道菜叫什么名字?店小二見來客不像凡夫俗子,于是靈機(jī)一動,說:“金磚白玉版,紅嘴綠鸚哥。”朱棣一聽,再看菜之顏色,妙絕,重賞。此時,一行大雁飛過,一會排成“S”行,一會排成“B”形。五谷不分的皇帝整日“宅”在皇宮,吃的是玉盤珍饈,即使吃菠菜,御廚也不會將粉紅的菠菜根保留啊。皇帝是“天子”,威嚴(yán)不可侵,但皇帝常常是冤大頭,被大臣乃至后宮的嬪妃欺騙。“金磚白玉版,紅嘴綠鸚哥”的逸聞出自明成祖朱棣,后來這個掌故轉(zhuǎn)移了,成為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的佳話了。
讓我們繼續(xù)穿越,來到清朝的首都北京,到中樞機(jī)關(guān)的食堂看看,大臣們吃什么工作餐。哇,原來天天有菠菜,其中一道菜肴,讓大臣們念念不忘。其烹飪方法是,先用油煎好菠菜梗,然后再配以上等的蝦米一起烹炒。“其美處,乃非常菜可比!”宰相劉羅鍋吃罷,撫著肚子大聲說妙。
讓我們穿越回來,不帶走唐朝的一根菠菜。這就是菠菜的前世今生,家常菜中捕捉一片幽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