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城市騷亂年年上演,早已司空見慣。但歷史學家卻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歷史上,每逢城市騷亂一起,騷亂中書店往往是首當其沖遭殃的,書籍更是騷亂人群發泄各種情緒的對象。
文藝復興時期的焚書
書籍又笨又重,又不值錢,那些騷亂的人沖著書籍發泄個什么勁呢?難道是用書籍來作為點火的材料?事情當然沒這么簡單。書籍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紙張,它承載著人類長久以來的文化積累,因此,書籍是文化的象征,瘋狂焚燒書籍是象征著破壞著某種文化。
遠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這樣的事件發生。1494年法國入侵佛羅倫薩后,佛羅倫薩原來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被驅逐,天主教修士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執掌了城市的政教大權。這人是個非常狂熱的信徒,他聲稱自己得到上帝的神諭,能與上帝和圣徒直接交談。薩佛納羅拉激烈反對教廷的腐化和墮落,同時也極端反對文藝復興。
他掌權之后,佛羅倫薩成為了一個宗教共和國,實行了一系列非常嚴厲的宗教政策,例如對同性戀處以死刑等。薩佛納羅拉和追隨者的瘋狂行為在1497年達到了巔峰,他派人闖入每家每戶,強行收繳各種“世俗享樂物品”,例如鏡子、化妝品、畫像、非天主教主題雕塑、賭博游戲器具、樂器、奢華的衣物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異教的書籍。然后他們在佛羅倫薩市政廳前的廣場上點起大火,把這些物品和書籍付之一炬,薩佛納羅拉稱之為“虛榮之火”。
薩佛納羅拉的狂熱統治沒能持續多久,佛羅倫薩市民很快對他的瘋狂政策反感,教廷也把他開除了教籍。最終,他被當作異端逮捕并處以了火刑,而市民們蜂擁走上街頭,把城市里大小書店的書都點燃了——因為那些書都是薩佛納羅拉強制出版的。
書籍在德國的兩次悲慘遭遇
歷史向前推進,書籍在動亂中的悲慘遭遇卻依然保持不變,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納粹在德國上臺之后,宣揚要純潔日耳曼文化,消除猶太人的污染。1933年5月10日,這種摧殘文化的活動達到了高潮。當天午夜,成千上萬名受納粹鼓動的青年學生高唱著《德意志高于一切》走上街頭,他們手舉火炬,向市中心的倍倍爾廣場進發。在倍倍爾廣場數萬本書籍堆積如山,游行者將火炬投入書堆,燃起大火,同時,從全市掠奪來的書籍還被源源不斷地運來投入火焰之中。這天晚上,德國其他城市也發生了類似的焚書行動。在被焚燒的圖書中,不但有德國和其他各國大量文、史、哲名著,還有一些自然科學著作。執掌納粹宣傳部門的戈培爾宣稱:“在這火光下,不僅一個舊時代結束了,這火光還照亮了一個新時代。”而這個時代其實就是希特勒在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推行法西斯專政的時代。
時間推進到1968年,在德國,西德的學生運動領袖杜契克在一次反對越戰的集會中遭人槍擊,憤怒的學生沖上了街頭,包圍了德國右翼出版業巨頭施普林格公司,因為其旗下報紙曾公開指責杜契克。學生們焚燒了滿載圖書報紙的火車,向公司建筑投擲石塊。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充分展現了年輕西德人對長輩們的憤怒。兩年之后,激進的西德青年成立了左翼暴力恐怖組織“赤軍團”。
在這些事件中,書籍因承載著政治和文化意義,在充滿政治意味的動亂中成了攻擊的對象。
可是時移世易,如今,在英國的倫敦等地發生的騷亂中,遭遇搶劫破壞的是那些出售高級牛仔褲和蘋果電子產品的商店,書店幾乎都毫發無傷,書籍們安然無恙的躺在書架上。在網絡時代,書籍逐漸褪掉了文化象征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一類電子商品了。書籍雖然安然無恙,卻讓愛書者更加神傷了,因為書籍正在被時代拋棄,在那些叛逆青年眼里,書籍再也不是文化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