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歐美經濟下滑,全球藝術市場重心逐漸偏移東方,去年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金額便超越了英國、美國及法國一向于全球藝術市場的領導位置。英國的倫敦向來是歐洲最大的藝術交易市場,占據整個歐洲藝術市場交易額的百分之五十八,但自踏入2012年,英國的畫廊、拍賣行及藝術博覽會便要面臨一個新的沖去,因為當地剛于今年1月實施一項名為“dmit de suite(著作追續權)”的藝術品版權稅,每項藝術品的重售,在生的藝術家及已逝世的藝術家后人于每次交易都會收到版權費用。這項征稅實施后,或許會令倫敦被其他新興地區的藝術交易市場競爭者后來居上。西方的經濟已不景氣,再加上新的政策插一把刀,怪不得連英國龍頭畫廊之一的自立方White Cube亦于今年3月在香港開設分部,這無疑更加強香港于國際藝術交易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藝術品版權稅 在歐盟國早已推行
西方在版權法的發展較亞洲為早,無論是書本、音樂、電影都受到版權法的保障,就以剛去逝的國際巨星云妮侯絲頓Whitney Houston的首本歌曲“1will always love you”為例,因為此曲的創作者及原唱者是桃莉巴頓Dolly Parton,所以每次這歌的翻唱及播放,Dolly Parton都收到版權費,可想象這歌曲因被唱紅了而累積得來的版權費有多大。但對于藝術品的賣買,類似的版權費征收在美國及亞洲仍是十分陌生。
事實上droit de suite這項藝術品版權稅在歐洲來說,早已由來已久,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首先推行droit de suite的藝術品版權稅,推出法例的原因可追溯至1858年法國畫家Jean-Fran ois Millet的作品Angelus被收藏家以當時的天價八十萬法郎賣出,收藏家得到不菲的利潤,但畫家Millet的后人卻仍然活在貧窮中掙扎求存,沒有因Millet的作品受追捧而得到任何好處。因此這項法例的推行便可保障畫家的后人在每次藝術品賣買中都可分享到當中小部分的利潤,尤其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整體社會經濟衰落,這稅項幫補了當中生活拮據的一群。
直至2006年歐盟主要十五個成員國中有十一個都已實行這項藝術品版權稅,它們分別是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及瑞典,在成員國的群眾壓力下,英國于2012年1月亦終于確立這條法例于自己的國家中推行,在世的藝術家可在其每次藝術品的交易中(交易金額要多于1000歐元或840英鎊),可得到最多百分之四的版權稅,而承繼已去世藝術家遺產的后人,則可于藝術家逝世后的七十年內,都可獲分這項版權稅的收入。
這項法例純粹為藝術家及其后人得到如同其他一般媒體創作人的版權利潤,但每次藝術品的交易是賺錢還是虧損,則不是在考慮的范疇之中,這對于在英國從事藝術品賣買的行業來說,的確帶來打擊,尤其是英國倫敦現時仍是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的交易中心,是全球第二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資金總值達七十七億英鎊。這項征稅的影響,可以預計對倫敦藝術品賣買市場帶來不少影響,相比起其他沒有實施這類稅項的主要藝術交易市場如紐約、香港等,無疑削弱了倫敦與它們較勁的競爭力。因為同一幅藝術家的作品,在香港或紐約的拍賣行拍賣,或在當地的畫廊重售,便不需要額外繳交這項稅金,但在英國拍賣或重售,卻需要多交一筆費用。若稅項增加令資金從倫敦流走,作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地位便要拱手相讓。
中小型畫廊及新進畫家受影響
除了當地拍賣行及藝術展覽會受影響之外,資金沒有那么雄厚的中小型畫廊,更是在經濟不景的環境下雪上加霜,還有這牽連到新進藝術家的前途。著作追續權最早來源于1920年法文中Droit de Suite,是法國有形財產法創制的專門術語,意指物權所有人對其不動產作為質標的物時的求償權,即物權
的“追及權”或“求償權”。1983年,英國版權委員會名譽主席R.F.Whale在其《論版權》一書中,將其譯成英文即為Right of Pursuit,意即中文的“追續權”,亦稱“延續權”。
著作追續權是著作財產權的內容之一,或者是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利之一,其基本含義是指:藝術作品,尤其是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人對其作品原件每一次售出以后的財產增值部分都有提成一定比例的權利,也就是說,享有著作權的藝術作品原件被售出以后,如果受讓人又轉售給他人并獲得了高于購買時所支付的金額,則作品的原作者有權就該作品增值金額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無論該作品轉賣次數如何及輾轉落入何人之手,只要售價比購買價高,原作者就有提取其中一部分的權利。而根據英國今年2012年1月頒布的法例,藝術品的交易金額只要多于1000歐元或840英鎊,便要繳稅,并沒有說明售價比購買價高,原作者才可提取其中一部分的權利。因為不少畫廊為了建立及增加新進藝術家的知名度,都會不時把他們的作品去拍賣,從而吸引買家。但新的稅項相信會令畫廊對這一貫的做法重新考慮或卻步。
在倫敦已經營了17年畫廊生意的Alan CristeaGallery主理人Alan Cristea表示,這項征稅原意是對的,但實行上卻是不公平的?!艾F時我大部分繳交的藝術品版權稅droit de suite,都是屬于我自己代理的藝術家,把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放到拍賣行重售,除了拍賣行的傭金,還要交這項稅款,這些都是錢?!惫蚀酥炔桓叩乃囆g家作品,其價值可能因此更難以向上升,因為每次的交易都要繳交額外金額付稅,影響賣買交易減少,令這批藝術家更難冒起頭來。
Alan Cristea Gallery雖然暫時未有打算在香港開設分部,但自從去年首次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展ARTHK后,今年將再接再勵作參展商,香港似乎是其開拓亞洲客源首個據點。
在英國1986年成立的Belgravia Gallery去年初已在香港開設分部,其畫廊創辦人Anna Hunter說:“英國始終是整個歐洲藝術市場的龍頭堡,倫敦集合了全部國際級的大型拍賣行,歐洲最頂級的畫廊及博物館,的確吸引買家到此購買藝術品。但我現時我倫敦畫廊百分之四十的營業額都是來自亞洲及印度的海外買家。再加上不斷有來自俄羅斯及中國的移民移居倫敦,很大程度上生意都是從他們身上賺的。”
關于新的稅項對她倫敦畫廊生意的影響,她說很多客人都向她表明現時都不急著買藝術品,以免要額外繳交一項稅金。因此她對新稅項感到相當不滿,認為是一項不公平的稅收?!捌渌绻哦寇嚒⒐爬洗笪莸鹊耐顿Y性產品都沒有類似的征稅,這只不過是法國弄出來的法例硬套用在英國上,那么買家都跑到瑞士去買藝術品去了。(注:瑞士并不是歐盟成員國。)”
加速西方畫廊向亞洲開拓市場
這項新推的藝術品版權稅對英國大型畫廊來說,或許只是加速他們越洋開拓亞洲市場的催化劑,一來擴展分部于亞洲,海外的分部便不需要繳交這項稅金,再加上香港現時是世界第三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它本身的英國殖民地背景,是中、英語流通的國際城市;免稅購物天堂;完善及簡單的稅務制度;及地理位置方便,處于內地及東南亞國家的交會點,這都是吸引他們把業務進駐香港的誘因。
英國畫廊Ben Brown Fine Art多年前已進駐香港,跟著今年進來的還有Simon Lee Gallery,香港國際藝術展自去年被Art Basel購入后,外界預期今年的藝術展會比之前更盛大,是全亞
洲最矚目及最大型的當代藝術展,今年5月將會到來香港參展的英國畫廊便有28間之多。事實上除了英國的畫廊,其它海外的國際大型畫廊如Gagosian Gallery,de SartheGallery都已經登陸香港,今年陸續到來的還包括法國的Emmanuel Perrotin Gallery及中國的站臺中國Platform China、和藝術門Pearl Lam Galleries。
對于紛紛東來的西方畫廊,他們帶領西方的藝術品進入亞洲,期待看到的是這些濃厚西方味道的藝術品在亞洲市場的表現,如何引發更多亞洲收藏家的興趣。好像白立方White Cube于香港的開幕展覽就是世界著名藝術家Gilbert&George的“倫敦圖像2011”(London Pictures 2011),此系列以報紙標題為創作的照片,用毒品(DRUG)、盜竊(BURGLARY)、死亡(DEATH)等常在報紙出現的新聞字眼,混合他們兩位的肖像不時在照片中的街道和建筑物之間神出鬼沒地出現,來描寫英國大都市的社會現實及荒誕。
Gilbert&George其實早于1993年已來過中國,更是首兩位到訪北京的西方著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早已得到世界各地不少收藏家追捧,作品拍賣價曾高達一百九十萬英鎊。白立方畫廊在亞洲選址于香港,策略正好是基于其西方藝術文化易融入之余,又可進駐這全亞洲主要的藝術品交易平臺,相信香港在可見的將來其藝術交易市場地位只會日趨國際化及重要。